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民生

04版:副刊

返回 2024年05月21日

“山海相依 青定情深”

依依即墨情

新即墨      2024年05月21日     

新即墨2024年05月21日04版面

  李小平
  从即墨回来已经大半年了,每每翻阅即墨好友相赠的即墨画册,倍感熟悉和亲切……
  打开历史的画页,一处处地标,宛如即墨画卷上一枚鲜艳的印章,承载多少人的梦想。那满是特色小吃的街巷,在万家灯火里弥漫的香,徜徉即墨,寻味特色美食,择一处客栈小憩,那是何等悠闲的慢时光;漫步城市街角,偶遇几位身着汉服飘着紫丁香的姑娘,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人的生活场景。石林棱柱,鹤山击掌,老酒花边,让人感受到那里厚重的历史沉淀,宛如烟波浩渺的水乡。
  即墨河流纵横,我唯独对墨水河情有独钟。墨水河,这条让人肃然起敬的河,曾经定义了一个古城名字,是即墨历史上著名的护城河和文化生活河,我想,一定是她哺育了几千年的即墨文明,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贤,一定是饱含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文人轶事,使得墨水河文气四溢、星光闪耀,连河的名字都有古老的渊源,那么灵动,那么有文化、有内涵。
  作为一名东西部协作第二期到即墨区北安中学参加跟岗研修的教师,接到通知后,我很兴奋,也很期待。兴奋的是可以零距离感受这座活力之城的蓬勃发展,身临其境呼吸文明清风,景仰令人崇敬的仁人志士。期待的是我会怎样融进这片令人神往的热土。
  一切顾虑,随着踏上即墨的那一刻起全部消散了。对接工作的北安中学对我关怀备至,无论学习和生活都安排的妥妥帖帖。一个月的生活并没有因为研修学习感到枯燥单调,也没有因为一个人到他乡而感到孤单落寞,相反,迅速地融入即墨,我每天都陶醉在如画的即墨、如诗的校园。
  山东人的好客是出了名的,其中即墨人最甚。即墨区北安中学的老师们对我非常友好,在学习和生活上给我莫大帮助,工作之余,还经常邀我喝他们最好的茶,拿他们的特产给我分享。那些学生们,也给我带来生活的方便,推荐我到哪里玩,课间经常和我谈他们的功课、老师和理想,说起漳县,他们总觉得神秘,问这问那,我也和他们分享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青山绿水畔。
  即墨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单是“即墨”这个名字,就引人遐思。据史料记载:“即墨之名,因水而得;即墨之设,其来久远,分析合散,代有不一;亘山联海,不改其常。”“即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名邑,在秦代置县,隋朝建城,建城史已有1400余年。
  砖瓦无声,岁月有痕。即墨,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有着许多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瑰宝,是曾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奋斗过的人们意图和思想的表达,凝结着一代代即墨人不懈的精神求索。在目光与文物的接触中,我们能感受每一件器物身上隐隐闪烁着的精神生活故事,触摸到一个个温暖的思想世界。漫长岁月里,即墨大地屡遭磨难,但每当处于危难的时候,都有一群顶天立地的脊梁式人物,依靠着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向心力,将文明的薪火传递下去。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力量,即墨文明,至今仍焕发着耀眼的光彩。
  和革命的漳县一样,即墨也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这块热土上,4处红色教育基地,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一批批青少年走进来,志愿成为红色教育基地的小小讲解员,他们通过讲解红色人物、红色史迹、红色物件、红色事件等,引导人们打好精神底色,争做时代新人,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即墨研修之行,收获颇多,洗礼了思想,获取了知识,收获了友谊,丰富了自己,我正在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家乡播种,精心培育,希望它们在家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李小平,漳县新寺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