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民生

04版:副刊

返回 2024年01月18日

“指尖松绑”,还需三味“要”

新即墨      2024年01月18日     

新即墨2024年01月18日04版面

  “咱俩现在就面对面,你给我解决不就完了吗,我还上什么App?”“我想反映这个政务App有闪退的问题,我就得先登录它,然后反映它闪退?”“你没‘工作’拍啥工作照啊?”
  在前些天央视播出的2023小品相声大会上,小品演员修睿饰演的村民用3个问题讽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变相强推政务App、App中看不中用、随时随处摆拍留痕,引发了观众的共鸣。指尖时代,数字政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赢得了大众点赞。然而,一些形式主义问题在数字化背景下变异翻新,变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基层疲于应付,给群众带来不便,招致广泛“差评”。
  近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对政务App、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强化建设、使用和安全管理,目标是既要全面推进数字政务高质量发展,又要努力做到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并非短期之功,还需三味“要”——要减“无谓的形式”,避免“一刀切”;要治“思想的病灶”,力求“标本兼治”;要防“换个马甲再来”,实现“常态长效”。

要减“无谓的形式”

  办好事情、推动工作采取一定的形式是必要的,但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形式与形式主义,有时只有一线之隔,把握不好尺度,过分强调或夸大形式,出现诸多“无谓的形式”,就容易滋生形式主义。比如,政务App的建设本是为了更方便地开展工作,一些地方却“为建而建”,建而不用,背离了初衷。
  “指尖”负重,“脚尖” 难行。“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基层工作人员受困于“指尖”之苦,降低了工作效能,危害不小。比如,“指上深入”压减了“一线身入”。过多的“花活”让手机变成“留痕”的“秀场”,各类“指尖任务”让工作时间碎片化,工作人员身在基层,却缺乏与群众的面对面沟通。
  数字赋能,不是“负能”。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最终还是要让数字政务回归政务的本质——服务群众。让更多基层工作人员从手机中解脱出来,推开门、迈开腿,到基层去、到现场去、到群众中去,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好事。目前,许多地区正在对多端口进行整合,构建通用信息系统,不断打破“壁垒”,链接“数据岛屿”,解决一次填报多处应用的问题,重“痕”更要重“绩”。
要治“思想的病灶”

  治病要治根,对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治标在“指尖”,治本在“脑袋”。倘若没有树立正确政绩观,不能做到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未能强化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那么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就难以杜绝。“总开关”问题没有解决好,这样那样的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
  比如,一些政务App华而不实,推的时候热热闹闹、大张旗鼓,用的时候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逐渐沦为“空壳”“僵尸”。究其根本,是有的干部在政绩观上“错了位”。他们在数字化转型中急于“制造成绩”,对政务App不求“优”、只图“有”,把开发App视为吸引上级注意的“政绩工程”,而非满足群众实际需求的“民心工程”。
  再如,一些部门一味机械做事,陷入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习惯用强制打卡、处处留痕来推动工作落实。究其根本,是有的干部在实事求是上“缺了位”。他们往往只听做什么、不问为什么,打着认真落实工作的旗号,却不从实际出发,层层加码,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
  根治“思想的病灶”,需让思想教育跟上去、表彰激励跟上去、监督问责跟上去。既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又要通过奖惩机制树立实干实绩鲜明导向,让扎扎实实抓工作的“老实人”真正“吃香”,让认认真真搞形式的“投机者”难以立足。

要防“换个马甲再来”

  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多样性、变异性。要防止“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反弹回潮和隐形变异,换个“马甲”重新上阵,需不断健全常态化监管工作机制,一抓到底,常抓不懈。
  莫要陷入怪圈。防治形式主义关键在落实落地,否则就会踏入“以形式主义防治形式主义”的怪圈。
  在工作方式上,不能把过程当结果,把手段当成效。要防止出现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不能把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工作搞成开会、发文件、打电话、填表格、报数据、搞评比;在考核监督上,能不考核的就不考核,坚决撤销虚头巴脑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日常调研指导工作不能随意冠以督查、检查、督导等名义。
  莫要改头换面。“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表现多样,要清晰分辨各种“马甲”,卸下各类伪装。
  为减少“文山”,压缩了有文号的文件,却以电话通知单、微信指示等无文号的形式部署任务,基层实际收文总量不降反增;不搞阅读量统计,却要求跟评、追评数量……一言以蔽之,形式主义不就实,专务虚。要盯住各种形式主义不放松,让形式主义无立足之地。
  莫要矫枉过正。数字政务是提升现代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是否定数字政务本身,不能因噎废食。
  那些高效率的微信群、公开透明的考核工具、简单明了的工作台账应当按需保留、适度提升;要持续推进数字化技术的优化改造,把重点放在加快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上。
  告别“数字负担”,拥抱“数字赋能”。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要重拳出击、标本兼治、久久为功,让手机真正成为基层工作人员的“掌中宝”,更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转自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