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民生

04版:副刊

返回 2023年12月20日

“剧场风”劲,这届年轻人为何愿做“戏中人”

新即墨      2023年12月20日     

新即墨2023年12月20日04版面


  即墨非遗青工委主任单洪超与柳腔剧团青年演员姜昊在即墨古城戏台表演柳腔。

  年轻人在即墨古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习化妆。(常青 摄)
  这段时间,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中,“90后”越剧小生陈丽君与搭档李云霄“转圈圈”的视频在各平台火了。
  眼下,戏曲和年轻人的“碰撞”开始变得越来越频繁——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5位“00后”女孩,用戏腔翻唱《探窗》,抖音播放量超5000万,被网友们称为“416女团”;“95后”戏曲演员刘书含在直播间表演戏曲,与昆曲、豫剧等主播连麦PK,收获了大量粉丝和巨大流量……
  随着新演艺空间的快速发展,脱口秀、沉浸式话剧等互动性较强的新业态热度持续上升,昔日小众的戏曲逐渐变得大众化,赢得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数据显示,“90后”“00后”已成为短视频平台观看非遗戏剧的主力,占观众总数的52%。
  这股“剧场风”是怎么刮起来的?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愿做“戏中人”?
  


  对很多人来说,戏曲曾是爷爷奶奶辈电视机上恒定不变的节目,似乎正随着时代渐渐变老。
  而近年来,戏曲从业者活跃在各网络平台,为大众打开了一个走进并了解戏曲的新窗口。年轻人也用各自的方式,赋予了戏曲新的活力。
  “跨界”,眼前一亮。京剧、昆曲、秦腔、评剧、川剧、河北梆子6种地方戏与现代舞蹈融合的作品《惊·鸿》,在传统与现代的交互中,彰显出戏曲的形式美和意境美;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保留了戏曲中经典的唱腔、手势、台词等,用特效表现“盗仙草”“水漫金山”等武打场面,在B站获得了9.9的评分;游戏《原神》将传统戏曲融入虚拟世界,一段《神女劈观》吸引许多戏曲名家“二创”,令玩家、网友纷纷叫好……
  “戏曲+”现代舞、电影、游戏等跨界方式,让观众获得了对戏曲的新鲜视听感受,也让戏曲在年轻人心中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创意”,唱出新声。旧本子唱不了新故事。当下,戏曲从业者加快创作新唱本的脚步。越剧《新龙门客栈》将经典的武侠IP搬上舞台,用“情境式”“沉浸感”的现代方式讲述武侠故事;一场吕剧《百川东到海》,用现代舞台演绎青岛抗战往事,让观众直呼,“这是一部‘很青岛’的新戏”;青岛原创京剧《东方大港》以“电音+戏曲+交响”的模式,讲述“连钢创新团队”建设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故事,登上京剧最高舞台……
  “触网”,更好相遇。如今,网络快速发展,传统戏曲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登上“云剧场”。“今日头条”推出的《非遗里的戏曲》系列视频,每集平均播放量超百万。抖音、B站等平台举办以传承传统戏曲为主题的晚会,吸引千万观众在线观看。
  戏曲演员们纷纷走出剧场,寻找戏曲艺术多平台传播方式。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珮瑜曾在《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综艺节目上介绍京剧,还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开设音频节目《京剧其实很好玩》,为听众讲解京剧经典剧目,吸引了大量关注。
  


  一开嗓,唱尽人生百态;一台戏,道尽千古往事。诞生于农耕文明的戏曲,为何能在现代社会中继续收获叫好声?
  好的戏曲,不存在最后的定本。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说,“我的戏,是逐渐改成功的,它们不存在最后的定本,因为艺术永无止境,我不断地演,就会继续地改。”
  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戏曲,正是在不断创新中才有了今天的模样。近年来,戏曲从演员到表现形式都在变,年轻面孔、新鲜好玩的演出形式,让戏曲的精神内核跨越时空,击中千万网友的心。
  一曲地方戏,一方水土情。传统地方戏一般是用地方方言演唱,剧中展现的场景、戏情符合当地习惯,比如,北方戏曲剧目多粗犷豪放,南方戏曲多婉转缠绵。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在青岛,独特的地方剧种——柳腔用即墨地区方言,与当地民间小曲、民间武术、秧歌相融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胶东之花”。民间有民谣,“进了即墨地儿,踩了两脚泥儿;吃着地瓜干儿,听着柳腔戏儿”。
  台上台下,“不离日用常行内”。在电影《霸王别姬》中,戏班老师傅说,“他是人,就得听戏。”戏曲唱述人情冷暖的故事,不离日用,活在人群。当重重帘幕拉开,锣鼓铿锵、弦音渐起,“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来源于生活日常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让历史有了动感,人群有了温度,也让这样的文化审美深深印刻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
  


  梅兰芳曾说,“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松柏长青,是因为它随时进步。”故曲弦音未绝,传统戏曲的火种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心中点燃。未来,传统戏曲要如何继续前行,唱出新声?
  唱响“现代戏”。作家汪曾祺曾说,“所有的戏曲都应该是现代戏……都应该具有当代的思想,符合现代的审美观点,用现代的方法创作,使人们对当代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戏曲不是为“博物馆艺术”服务的,要在演唱上“改旧调”、内容上“破陈词”。
  如今的年轻人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总有新的故事可以唱进戏里。改编自京剧《红鬃烈马》的《武家坡2021》,以薛平贵视角自述与王宝钏分离十八年的故事。唱词一改薛平贵以往人设,充满主人公的自我反省和对女性的体谅与尊重,契合了时代变化和青年心理,受到了网友好评。
  唱好“年轻戏”。艺术没有观众,就注定会走向消亡,戏曲的生命力来自于年轻人的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建曾提出,想让年轻人喜爱戏曲,需要像谈恋爱一样慢慢了解,通过新手段、新媒体来传播传统艺术。
  今天,不少戏曲演员借助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让传统戏曲触达年轻观众,也有越来越多像陈丽君一样的年轻人在练功房里日复一日地练习。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戏曲新星,用新形式在“新舞台”收获“新戏票”,与“新观众”一起徜徉戏天曲云间。在“新新相映”中,我们听到了传统戏曲的新希望。
  唱足“特色戏”。有人说,曾经在中国有多少个村庄,就有多少个戏台。“戏台鼓声响,台上人如攒,阶上卧顽童”,一方戏台就是一个乡村的魂魄。
  今天,当我们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之时,乡村戏台理应再次成为文化展台。在山东,“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活动中,吕剧、柳腔、山东梆子等再次在齐鲁大地唱响。青岛即墨古城推出“即墨古城,周周有戏”品牌文化活动,利用现有的古城戏台、学宫舞台等资源进行柳腔展演,让老民谣“村村有柳腔,人人都会唱”再次成为现实。
  唱家国、度善恶、评古今。戏曲,以区区之地见天地之大。乾坤一戏场,“不入梨园,怎知春色如许。”
(转自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