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民生

04版:副刊

返回 2023年12月06日

道路安全第一条:没有如果

新即墨      2023年12月06日     

新即墨2023年12月06日04版面


  交警在即墨实验二小西路口指挥交通。(黄谦益 摄)

  12月2日,即墨交警开展“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活动。(黄谦益 摄)
  “如果当时开慢点”“如果没有低头看手机”“如果休息一会儿再开”“如果不那么冲动”……“或许,事故就不会发生”。然而,道路交通安全,没有如果,只有后果。时间不能倒流,发生的无法改变,失去的无法挽回。
  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运输业发展迅猛。截至2023年9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亿辆,机动车驾驶人5.2亿人。随着城镇机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道路安全形势也变得日趋复杂。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累计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7万余起,导致死亡6万余人、受伤28万余人、直接财产损失超145亿元。另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大约每24秒就有1人因道路交通意外死亡,道路交通伤害成为5岁至29岁儿童青少年群体的主要“杀手”。
  在第十二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我们在宣传普及交通安全知识的同时,不禁思考:都知道“车祸猛于虎”,但为什么如此难防?我们到底疏漏了什么?



  任意妄行,“驶”不得。“安全才是离家最近的路”“别着急,红灯亮时歇口气”……提起交通安全警示语,想必大家都能说上两句。不过,车水马龙之中,交通不文明现象还是时有发生,交通事故还是每天都在上演。这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遵守规则,任意妄行。
  把马路当自家,随心所欲、无视交规、不顾他人。比如驾驶员里面,有的不管不顾随意停车,导致道路拥堵;有的因错过高速公路出口任性变道,引发多车追尾;有的甚至在高速公路上调头逆行,引发惨痛交通事故。再如行人里面,有的把交通信号灯当摆设,管它是红还是绿;有的对斑马线视而不见,横穿马路只为近便。2021年,福建一名4岁女孩两次阻拦爷爷闯红灯未果,祖孙双双被撞,老人身亡。
  把马路当赛道,比谁更快、谁更亮、谁更“狠”。“想超车?没门儿,比比谁更快!”“开大灯?来啊,看我不晃瞎你眼!”“不让我插队?你等着,待会儿看我咋别你车!”……开斗气车,你追我赶、你争我抢,很容易互相伤害、牵连无辜。今年5月,一辆工程车和一辆SUV在上海内环高架“斗气”导致事故、险些坠落高架,此事引起网友极大愤慨。
  把马路当秀场,秀技、秀车、秀自己。比如,有的驾驶员自以为车技娴熟,爱开快车、来回变道,有的甚至玩起了“漂移”。再如,一些未成年人当起了“鬼火少年”,骑着摩托车“炸街”,车身炫酷、造型拉风、声音轰鸣,超载、狂飙、翘车头,用生命来“炫车炫技”。又如,一些人把行车道上的斑马线、路中线当成“网红打卡地”,拍照直播,阻碍交通、造成隐患,引发众怒。最近,网络上还流传着几段广场舞爱好者霸占行车道跳舞的视频。



  心存侥幸,往往是不幸的开始。《围炉夜话》中有言,“世虽有侥幸之事,断不可存侥幸之心”。侥幸往往会成为不幸的开端。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司机心存侥幸,缺乏风险意识。
  酒后驾驶。“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人人都知道酒驾醉驾的风险,然而总有人“顶风作案”。公安部数据显示,“夏季行动”期间,全国公安交通部门累计现场查出酒驾醉驾、违法超员等重点违法行为253万起。“就喝了一杯啤酒,查不出来”“就那么几分钟的路,一脚油门就到了”“我都20年老司机了,喝这点酒才到哪”……一些司机贪一时享乐、图一时侥幸,结果酿成大祸。经常奔波在路上的司机,特别是货车司机、运营车司机等,为了多跑路、多赚钱,容易疲劳驾驶。近年来,疲劳驾驶已经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主因之一。某省今年上半年发生8起较大交通事故,疲劳驾驶占2起。“再坚持一段路吧”“困劲儿过去就好了”……疲劳驾驶会降低司机的反应能力、判断能力,失去对车辆安全的掌控,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开车玩手机。在沪昆高速上,因司机开车时玩微信,引发三车追尾;贵州都匀一越野车司机开车打电话,将一名过马路的环卫工当场撞死……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驾驶人在车内使用手机已经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就回个微信,不要紧”“反正这会儿堵车,刷会儿抖音不碍事”……研究表明,开车时使用手机,人脑的反应速度慢35%,甚至比酒驾更严重。
 自在上路。“哪那么容易碰上车祸”“就几公里路,慢点开没事”……有些人总觉得自己离意外很远,不愿受安全带、头盔的束缚,只想“像风一样自由”。殊不知这样做极大地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时的伤亡概率。汽车事故调查表明,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能够使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的受伤率下降70%、死亡率下降40%;在发生正面撞车时,系了安全带的驾乘人员死亡率可降低57%,翻车时可减少80%。
  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就在转瞬之间,心存侥幸就会遭遇不幸,冒险尝试就是赌上性命。



  文明与安全,永远是共同的“目的地”。今年“全国交通安全日”的主题为“文明交通 你我同行”。文明交通无小事,是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关键,是关乎你我生命安全的大事。“祸起于细微”,文明交通得落到心里。交通安全的最大隐患是安全意识淡薄。要不断提升文明出行、交通安全的意识,最大程度让祸患消解于无形。“十次车祸九次快”“酒后驾驶害人害己”“斗气车‘驶’不得”……司机要时刻绷紧安全驾驶的弦,遵守交通法规、文明礼让;“宁等三分不抢一秒”“翻越护栏可能是最远的道”“玩手机过马路危害大”……行人要时时把安全二字挂心头,守法文明出行。其实,很多时候“慢就是快”“费就是省”。只有谨记生命诚可贵,把文明意识融入日常出行的每一时刻和每一处细节,才能让危险和伤害离得更远一些。
  “防患于未然”,宣传教育得接地气。教育是最好的预防,预防是最好的保护。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还得做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从源头防范。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要让大众听得到、听得懂、愿意听。比如,创新宣教形式,像体验车辆盲区、“模拟酒驾”项目就受到不少学生的欢迎。各种接地气的交通安全知识通过短视频、直播、情景剧等方式进入大众视野,令人耳目一新,达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隐患就是事故”,硬科技得落到实处。经验表明,通过完善震荡减速带、绘制路口交通标志标线、增设黄闪警示灯等交通设施,可以有效减少隐患,科学预防交通事故。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到了交通领域。“人机交互式智慧斑马线”,能感知行人,提醒过往车辆减速礼让;安装在大货车上的智能设备,能分析司机和车辆状态,示警疲劳驾驶、纠正超速驾驶;导航系统也更智能了,精准预报信号灯转换,给司机更多“准备”时间,避免急刹车、猛起步……未来,更多硬科技的落地应用,可以让交通越来越文明、越来越安全。
  12·2是个特殊的日子,守护生命是永恒的使命,用心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守护。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愿我们走过的每条路,都是通往安全的路。 (转自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