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民生

04版:副刊

返回 2023年12月06日

上接一版

新即墨      2023年12月06日     

新即墨2023年12月06日02版面

  (上接一版)广泛开展纪念“枫桥经验”专题活动,选树一批镇街、部门“枫桥式”经验做法,讲好我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调解故事,先后打造“老兵”“至诚”“移语化开”等17个品牌调解工作室。围绕“即诉即调”品牌建设,定期开展实景模拟、现身说法等实践活动,将常见问题的梳理、适用标准以及调解过程中需要询问的要点等汇编成《调解要素指引》,切实提升调解能力和水平。
  等级化考核管队伍。对调解工作实行积分制管理,制定调解员等级评定办法,采取量化积分、群众评价等方式,定期对调解员进行综合评估、等级评定、建档管理。根据考核结果,评定出二级人民调解员4名,三级人民调解员32名,四级人民调解员177名。完善调解员“以奖代补”和“以案定补”政策,用足用好中央政法转移支付资金和调解专项预算资金,将案件根据复杂难易程度、调解质量和履约情况划分为五个等级,按照每件20元至500元予以奖励,累计发放调解资金100余万元。通过荣誉、物质双重激励,充分激发了调解员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攻坚重点领域,解决“调什么”的问题

  聚焦信访领域,主动介入解纷。创新实施“调解参与信访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和“律师调解制”,将168名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等专业解纷力量充实到信访纠纷化解专家智库,相互开展信访积案化解、调解技巧、法律常识等业务能力培训分享,进一步提升化解信访问题、调解矛盾纠纷能力。充分发挥调解员“情报员+和事佬”优势,及时介入信访纠纷联动会诊、访情研判和协调化解,先后调解信访矛盾隐患2000余件,信访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聚焦诉讼领域,源头减少增量。针对诉讼案件日益增多、基层法官疲于应付的现况,在区人民法院及各派出法庭建立诉前纠纷调解室,采取委托调解、委派调解、特邀调解等方式,组织法官、公职律师、调解员等对常见性、多发性民事纠纷进行梳理,通过多打一个电话、多说一句宽心的话、多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执着于“法庭上见”的当事人走向“调解桌”,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诉前。需司法确认的案件,由调解员线上提交办理,法院依法对调解协议进行法律审查和效力确认,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终端裁决向源头预防延伸,减少诉讼增量,节约司法资源。今年以来,已成功调解涉诉矛盾2542起,全区万人成讼率处于更加合理区间。
  聚焦治安领域,试点警调联动。聚焦基层派出所接警案件中占比较重的“非警务”纠纷难受理问题,在龙泉派出所试点建立警调联动调解室,由区司法局、属地司法所选聘专职调解员入驻,主动参与“非警务”纠纷调解工作,推动人民调解与公安办案有机衔接、相互补位,从源头上化解和减少治安纠纷。试点以来,已成功调解“非警务”纠纷212起。引入人民调解协助公安、检察院、法院共同建立刑事诉裁案件“一站式”工作机制,相关经验做法得到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程德智肯定性批示。

  创新调解模式,解决“怎么调”的问题

  用好“人民调解”模式。围绕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山林土地等常见多发的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熟悉社情民意等优势,积极主动开展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活动,进一步落实镇街、村居定期排查制度,及时发现各类矛盾风险隐患,坚持抓早抓小、应调尽调,将风险隐患消弭于萌芽状态。今年以来,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958起,有效推动“有问题先找调解,找调解解决问题”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深化“行政调解”模式。围绕征地、消费、劳资、环境、涉税等成因复杂、对抗激烈、涉及面广的群体性纠纷,充分发挥行政调解权威性、专业性优势,推动住建、自然资源、市场监管、人社、生态环境、税务等11个部门成立行政调解委员会,综合考虑法律、政策、专业技术及个案情况,及时提出合理的纠纷解决方案,最大限度消除群体性事件稳定风险。例如,成立全市首家涉税调解中心,专窗受理、分级负责,为纳税人解决涉税争议提供目的地。针对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领域易发的土地纠纷问题,组建调解专家团队研究制定了《收回集体土地使用权实施方案》,将《土地管理法》53字的法律条款扩充成为14000余字的工作文件,逐一发放到镇街、村庄、基础网格进行学习,成功解决了7个镇街共计102处宅基地房屋的滞留户搬迁问题。
  拓展“行专调解”模式。围绕劳动争议、医疗、交通等重点领域易发多发矛盾纠纷,坚持“按需设立,应建尽建”原则,先后成立医疗卫生、交通安全、劳动争议等15个重点领域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借助专业力量化解矛盾纠纷,实现行业内矛盾纠纷“专管”“专调”,逐步形成“纠纷内部自行解决,矛盾行业自行处理”的“自助式”纠纷处理模式。例如,在全市率先成立电力纠纷调委会,联动调解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持续扩展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覆盖面;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探索实施基层工会法治化维权、多元化调处、前置化服务、数字化监管的“四化联动”工作制,职工劳动争议率下降70%;医疗卫生调解委员会分别在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医院设置调解室,先后参与化解了21起重大医疗事故纠纷,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和社会安定有序。 (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