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民生

04版:副刊

返回 2025年07月02日

学啥专业不容易被AI替代 报志愿先吃透这四对关系

新即墨      2025年07月02日     

新即墨2025年07月02日04版面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室内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实验室。
  填报志愿,是眼下高考考生和家长的“头等大事”,不亚于“又一场大考”。在AI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当下,学什么专业不容易被替代,成为每个家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考量。
  近年来,AI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快“进化”,重塑着各行各业运行逻辑的同时,也给传统就业结构带来一定冲击,一些昔日的“热门岗”逐渐“降温”,一些所谓的“铁饭碗”也面临“端不稳”的隐忧。
  网络上,“AI影响指数高的专业排名”“难以被AI淘汰的几大专业”等话题撩拨着人们的眼球,持续引发热议。但细究之下,那些看似“安全”的专业并非人人感兴趣、谁都适合学。怎么办?
  AI时代,报志愿、选专业或许还需把握好几对关系——
  
  “专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在“从前慢”的年代,一门手艺够吃一辈子。如今,不少人仍抱有这样的期待:选择一个“稳定”的专业,一劳永逸地“锁定”未来。然而,站在智能浪潮奔涌的时代门槛上,这样的期待正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
  正如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说,周围的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科幻小说中的情节演变,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
  1950年前,知识“半衰期”约为50年;到了21世纪,这一数字已骤降为平均3.2年,对IT高级工程师而言更是仅为1.8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20%至30%的职业将被AI取代或实现自动化;到2045年,50%的职业将被AI取代。另有机构预测,到2036年,中国一线城市的灵活用工人数或将达到4亿人。
  有人说,AI时代,人类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机器越来越聪明,而是人类停止“进化”。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职业的“生命周期”持续缩短,在这种背景下,专注于人的“进化”,或许比纠结于专业是否“稳定”更为重要。
  把握好“专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阶段性载体,后者是前者的终极目的。未来就像望不到尽头的大海,专业似船,人是舵手。随着我们越行越远,船会旧,但舵手可以不断成长。
  没有永远热门的专业,只有永葆热情的学习者。锻造一颗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大脑,可以让我们在变革的浪潮中练就“以变应变”的本事,这或许才是我们可以捧牢的“铁饭碗”。
  
  “人机竞争”与“人机协同”的关系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人工智能机器人Moss展现出极强的智能和理性,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它有一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这反而印证了一个观点,技术越发达,人类的独特价值越彰显,情感、伦理、想象力、创造力等人性化的特质和能力更显宝贵。
  因此不少人认为,真正会被AI替代的,是人身上“工具性”的部分。也有很多科学家、企业家指出,未来不是“AI取代人”,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
  微软与领英联合发布一项报告显示,人工智能技能正迅速成为雇主筛选求职者的重要标准。66%的企业领导者表示,不会雇佣不具备人工智能技能的候选人;71%的领导者更愿意雇佣经验较少、但具备人工智能技能的候选人,而不是经验丰富、但不具备人工智能技能的人选。
  当AI渗透到千行百业,我们反倒无需执着于“学哪个专业不会被AI淘汰”,更重要的是把握好“人机竞争”与“人机协同”的关系。
  无论选择何种专业,我们不必躲避AI的锋芒,不妨把它当成一个必然出现的竞争者、一个随叫随到的合作者。
  一方面,深挖自己的“护城河”,把“人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在“人机竞争”中保持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学会使用AI,把这个“外挂大脑”开发到极致,利用“人机协同”创造更大价值。
  就比如,医学专家认为,AI可以提供“标准答案”,但解答健康这道“主观题”,离不开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患者的深入沟通等。只有左手紧握人的优势,右手驾驭AI潜能,我们才能成为AI时代的“赢家”。
  
  “深耕专精”与“跨界融合”的关系
  
  “AI+金融”“AI+医学”“AI+交通”……一些考生还没走进大学校门,已经有了跨专业学习的考量。在此有一个温馨提示,AI时代的专业选择,还需在“专精”与“跨界”之间寻找到“黄金分割点”。
  许多案例表明,对专业技能的浅尝辄止,很难让人在这个领域稳稳立足,真正的竞争力,往往来自于对专业的极致深耕。
  比如,不少观点声称,AI翻译已经让外语专业迎来“黄昏”。实际上,语言不仅是字面信息,还携带着深层文化密码。在国际会议现场,AI实时传译可以部分替代人工,但遇到寓言和成语时,它常常直译得“面目全非”,要想“hold住”全场,还是需要资深外语人才坐镇。
  与此同时,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一招鲜,吃遍天”逐渐失灵,越来越多的岗位呼唤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许多高校正在推动“AI+X”跨界人才培养。比如,青岛大学开设的智能金融微专业,就是将金融学理论与计算机编程、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融合起来。
  深耕为根,跨界为翼,没有专业根基的跨界是空中楼阁,没有跨界思维的专业是坐井观天。先扎根,再延展,未来才能在专业领域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近两年,AI的快速发展,让“文科消失论”甚嚣尘上,不少喜欢文科的考生感到焦虑:还能不能选文科专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何在?
  前不久,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谈道,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变革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重新审视人文与科技的关系。当一系列技术问题产生的时候,真正能发挥作用的是人文社会科学,比如,如何建立法律法规,以确保新技术对人类的伤害压缩到最小,最大限度释放新技术对人类的利处等等。
  王树国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进步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我们过分关注自然科学,而忽略人文社会科学,那将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极大伤害。
  技术越是狂飙突进,人文越要保驾护航。AI时代,科技与人文要像DNA的双螺旋结构那样,共同进化。
  对考生来说,喜欢文科可以大胆选,同时也要积极拥抱科技。比如,在考古领域,AI可以智能计算分析文物的三维模型,给文物修复人员帮了大忙。
  选择理工科专业的考生,也需要积聚自己的“文气”。比如,统计学叠加社会学,更容易催生大数据时代的“首席洞察官”。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站在填报志愿的十字路口,不妨抛却杂念,清醒做自己,选择自己热爱且擅长的专业,利用AI放大优势。这样的你,未来可期! (转自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