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即墨大华社区的“幸福密码”
新即墨
2025年07月02日
新即墨2025年07月02日02版面


昔日的臭水塘变身风景如画的“初心荷塘”。
在即墨老城核心区,一片被蓝鳌路、鹤山路环抱的居民区——大华社区正悄然“蝶变”。
大华社区以党建为“红色引擎”,将184名党员编织成“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治理网络,在15个小区、4462户居民的烟火气中,悄然激活了社区治理的“幸福密码”。
“红色先锋队”叩开民生“微切口”
“凌晨3点暴雨夜,老党员蹚水疏通管网”“90后年轻党员寒冬时节逐户排查燃气泄漏隐患”……7年间,大华社区“红色先锋队”书写着硬核担当——挽救了3名独居老人生命,完成两起跨省紧急救助,把“燃气安全”“附房漏雨”等民生小事当成“头等大事”。
社会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大华社区以贴心服务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在社区党委书记带动下,76名党员组建“红色先锋队”,活跃在民生服务一线,从细微处着眼、从小事上发力、从实处着手,让群众关切的“关键小事”都可得到妥善解决。
当老党员刘鸿的雨靴踩过积水巷道,当青年党员张博的笔记本记满社区安全隐患,这些带着泥土味的行动,正激活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也正悄然建立。
齐心协力让臭水塘变身“初心荷塘”
“现在开窗都是荷叶香!”社区居民李红霞坐在“红色驿站”的藤椅上,望着满池荷花笑意盈盈。谁能想到,这片“初心荷塘”原是散发恶臭的废弃水塘。
这处水塘位于海盛新阳光地带,因无人管理成为社区居民出行时避而远之之地。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社区引进荷藕试种,在社区党委牵头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水塘治理。
清淤时,居民们挽起裤腿,踩着齐膝深的淤泥清理垃圾。经过齐心协力,水塘的恶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池清水和期盼绽放的荷花。
随着盛夏的到来,亭亭玉立的荷花铺满水面,风景美如画。为了留住这一美景,社区举办了摄影比赛,居民纷纷用镜头记录下眼中的“美丽”。荷花摄影展还让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污水塘变身党群连心的“生态会客厅”,印证着“治理有温度,民生有回声”的硬道理。
“一三五+”机制让老难题“当日清”
“乔阿姨,您在家吗?”闷热的楼道内,社区工作人员张雅琳轻轻叩着门,声音里渐渐充满了担忧。她踮脚透过门缝查看乔淑英家的情况,只见成山的编织袋几乎要漫到天花板。
眼见长时间没有回应,张雅琳立即向社区汇报:“建议启动周五联席会议,消防、环卫、志愿者,一个都不能少!”周五一大早,30多人的队伍在乔淑英家楼下集结,大家分工协作,有人清运垃圾、有人规整物品、有人检查燃气安全,有人检查电路情况……
“阿姨,现在天越来越热了,咱家长期堆满这些废品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旦起火也会影响整栋楼内居民的生命安全,您放心,我们会按市场价回收这些废品的……”一名志愿者轻声劝说乔淑英。当最后一袋废品被运走,乔淑英眼眶泛红:“没想到社区这么上心,还把我家收拾得这么干净,真是谢谢你们了!”
“30人团队帮独居老人清运废品”的攻坚场景,催生了大华社区的“一三五+”工作法:每周一、三下沉巡查隐患、周五联席难题攻坚,民情热线24小时“不打烊”。这套机制让飞线充电、停车难题等47件民生小事当日办结。如今,居民满意度从68%飙升至92%。
当“红色物管会”带着工匠修复12栋老楼漏雨附房,当“蚂蚁力量”少年义工团用垃圾分类宣讲唤醒300余名志愿者投身环保行列,老社区正持续焕发新活力。
从红色文化小巷到“一核三微五美”楼道,大华社区用党建“金钥匙”打开的,不仅是荷香满塘的宜居图景,更是一幅“党员带头干、居民跟着干”的共治画卷。这处老城社区的治理实践,正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着可复制、可触摸的“鲜活样本”。
(王涛 孙静秋 潘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