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民生

04版:副刊

返回 2025年02月26日

用好“国字号”科研院所等资源,聚焦海洋特色加快产业集聚,重点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引

青岛蓝谷:构建“海洋科学城”新图景

新即墨      2025年02月26日     

新即墨2025年02月26日01版面


  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一期)。
  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上聚力攻坚求实效。增强海洋科创优势,释放蓝色引擎强劲动能,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新时期、新任务,作为青岛向海图强的重要阵地,青岛蓝谷的海洋经济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从海洋科创高地,到海洋产业破题起势,再到海洋经济全面发展。成立以来,青岛蓝谷肩负经略海洋的使命,一路爬坡过坎,加速从“蔚蓝”走向“深蓝”——汇聚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50余家“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布局“3+2”产业体系和四大千亩产业园,海洋产业集聚成势。
  站在新起点上,蓝谷将如何进一步集聚平台资源优势,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近期举行的2025年重点项目推进落实专题会议上,蓝谷明确提出,今年将把主线任务放在项目上,高质量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更好发挥“双核”引领作用,加速构建“海洋科学城”建设新图景。

  科创策源打造蓝色引擎

  加快建设引领性现代海洋城市,科技是关键的“金钥匙”。今年青岛要“持续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其中,加快国家深海基因库等三大国家平台建设,实施30项涉海关键技术攻关,推动驻青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化产业应用研究等重要部署,都与蓝谷发展密切相关。
  作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策源地,海洋科研逐渐成为蓝谷的“王牌”优势。在高端创新平台集聚优势下,山东大学微生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组数据库”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呈“井喷”之势。
  建设引领性现代海洋城市的纵深推进,对地区科技引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科创成果转化指明了新方向,标志着蓝谷不仅要充分发挥科创策源引领力,更要创新打法,加速将科研优势转化成产业胜势。
  蓝谷抢先布局,通过落实“十个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海燕”滑翔机入选全市十大专业产业化优秀案例,武汉理工青岛研究院落地飞秒激光项目解决切割领域关键问题,山东省首台套水下洗网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川大青岛研究院孵化的川青院新材料公司累计产值超2亿元……科技成果的高质高效转化进一步凸显了青岛蓝谷重大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了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即墨区委副书记杜乐江表示,今年将重点做好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实施的服务保障工作,推动项目具备落地条件。同时,落实好与山东大学、青岛海洋科技中心、国实科技集团等工作专班机制,加快山东大学(青岛)学生创业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等规划建设,跟踪推动一批成熟成果和关联产业项目落地,承接产业溢出。

  产业聚变彰显海洋特色

  经略海洋,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其中,点名“推动‘国信’‘深蓝’系列养殖装备投入运营”,为蓝谷重点产业发展定下了时间表。
  事实上,作为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科技产业集聚区,蓝谷产业发展路径十分清晰。其立足科创优势,抢先布局,确定了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3个新兴产业,海洋文旅、涉海总部经济2个特色产业的“3+2”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布局了海洋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能源4个千亩产业园,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