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民生

04版:副刊

返回 2024年11月11日

人人都有麦克风,为什么还需要记者?

新即墨      2024年11月11日     

新即墨2024年11月11日04版面


  当下,信息无“触”不在,公屏内外、大号小号、社交平台,既是获取信息的集散地,也是碰撞思想的意见场。11月8日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我们来聊一聊:“众声喧哗”之下,为什么还需要记者?
  

  
  “人人都是记者”,从严格意义来说应是“人人都是记录者”,因为记录者并不等于记者。那么记者,到底是什么?
  真相的追寻者。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寻求真相是记者的天职。在流量至上逻辑大行其道的当下,追问真相的新闻人显得弥足珍贵。
  正义的发声者。在调查报道的路上,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记者们铁肩道义,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为弱者发声,为正义呐喊,让那些被忽视的声音得以传播,让事实和真相彰显力量。
  故事的讲述者。“最美的风景就在采访的路上,最好听的故事在新闻现场。”他们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下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和事件,向人们展示精神的世界、人性的温暖。
  从“纸与笔”“铅与火”到“光与电”“数与网”,技术变革形塑了全新的传播生态。特别是近十年来,媒体融合从行业探索上升为国家部署,从“相加”走向“相融”,从“相融”挺进“深融”,记者始终以专业精神,筛选、整理、解读着海量的资讯,留下历史的底稿。
  

  
  无需回避,在流量为王、热搜变幻、自媒体翻涌的背景下,职业记者的功能被认为正在弱化;大模型问世、AI技术勃发,记者甚至不需要是一个“人”的当下,“新闻从业者”这一身份好像正变得“可有可无”。
  那么,今天为什么还需要记者?
  冰冷的算法无法替代人性的共振。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新近发生的”首先要作出正确的“事实判断”。而甚嚣一时的“摆拍”、“演义”让人们对“亲眼所见”的故事情节真假难辨;每天的“热搜”流量汹涌,却充斥着大量的鸡毛蒜皮,反而使真正有价值、有温度的信息被忽视、被掩盖。
  喧哗的众声无法替代理性的思考。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但与之相伴相生的是,海量信息的汇聚难免泥沙俱下,有时信息真伪难辨,有些观点失之偏颇。
  信源越庞杂,越需要专业力量的守望和坚持,越需要记者站出来,把对现实的来龙去脉,因果的是非曲直,汇聚于笔端、激荡于文字,破除信息的迷雾,看到事件的真相。
  速成的大模型无法取代价值的考量。
  大数据时代下,新闻内容生产朝着智能化发展,但新闻报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需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价值。而人工智能大模型缺乏人类的思考能力、人类的情感,无法像人类一样带着温度、共情心去观察和思考,甚至可能带来一系列的技术伦理问题。
  技术发展的当下,尽管新闻的“皮相”越来越炫目,但记者专业生产、传播价值所形塑的新闻“骨相”依然无法被取代。
  

  
  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记者应该坚持什么、改变什么?
  在快节奏中下足“慢功夫”。
  “快点,再快点!”争分夺秒是记者的常态,只为能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传递给大众。
  然而,越是被快节奏包裹,越需要做深、专、精的“慢新闻”。从选题策划、现场采访,到深入调查、构思写稿……在追踪新闻事件时,往往需要记者在快节奏中下足“慢功夫”,做好最基础最重要的采访调查,尽可能掌握客观全面真实有效的信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提问,捕捉细节、深入挖掘,报道才会有思考,有观点,有深度。
  在守正中求新求变。
  “文章合为时而著”,“笔墨当随时代”。今天,面对舆论场的格局之变、话语之变、攻守之变,记者如何在一次次热点事件、一个个重大关切中去争取受众、赢得人心?
  既要“守”,继承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优良传统;又要“变”,积极尝试、积极创新,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
  对记者来说,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一份责任与担当、一份使命与坚守。尽管时代变化、技术更迭,但打捞真相、重申常识、赋予温暖,是值得追求的长期主义。好新闻永远有价值,从生产好每一件作品开始,从做好每一次采访着手,在变化中,守住初心。
  在时间的洪流里,记者始终是社会的观察员,时代的记录者,挺立船头的“瞭望者”。不管技术如何迭代,传播载体如何演进,我们依然需要记者走进现场,记录真实,观察变化,发出声音。
(转自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