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民生

04版:副刊

返回 2024年11月04日

【即墨清官廉吏】(七)

黄作孚:不畏权贵 清正爱民

新即墨      2024年11月04日     

新即墨2024年11月04日04版面


  即墨黄氏部分著作古籍。
  明清时期,即墨黄氏家族以科举入仕兴起,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其家族成员不仅诗文著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创作各种著述161部,计208卷),而且为官者众多(共有仕宦252名),成为即墨古城的仕宦之家和文学大族。
  “不畏权贵,精忠报国,在朝在野,造福百姓”是黄氏家族的家训。黄作孚是黄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是黄氏家族累代功名的奠基者,黄氏家族谨严家风的形成也自黄作孚始。黄作孚清正做人、勤廉做官,真正将权与情、公与私的关系处理到位,做到了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
  黄作孚(1516—1586),字汝从,号讱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历任兵部观政、高平知县等职。在朝时,黄作孚耿直清廉,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罢官后,乐善好施,振兴乡邦文化。邑人周如砥誉其为:“正人在朝朝重,在野野重。”
  黄作孚为官耿直刚正,不畏权贵。任兵部观政时,奸相严嵩当权,利用权势,网罗亲信,培植党羽,归附者如蝇蚋汇集于腥膻。黄作孚洁身自好,认为自己考中进士,蒙受国恩,并不是严嵩给的,因此对这种趋炎附势的坏风气愤恨不已。当他得知谏臣杨继盛因疏劾严嵩而死,非常气愤和惋惜地说:“杨继盛大丈夫也,值得称颂!”按例新科进士都是严嵩的门生,黄作孚也不例外,不得不和其他进士一起到宰相府拜访。在严嵩门前等候时,黄作孚当众朗诵杨继盛被害时的口占语“怒发冲冠,要斩朝中第一奸!”门吏听到后,报告了严嵩。严嵩为了笼络黄作孚,假意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新科进士,不知道忌讳这件事,你们不要和他计较。”
  黄作孚出任山西高平知县前,严嵩亲自设宴送行,以示关爱。黄作孚断然拒绝,严嵩因此怀恨在心。在高平任知县两年后,严嵩的党羽刘某借到山西巡视之机,策动黄作孚的属官对其诬告。由此,黄作孚入觐后,被免职。黄作孚离任时,高平县百姓如同失去自己的父母,沿途为其送行,依依不舍。
  黄作孚为官清廉,正气凛然。黄作孚将关乎德行与操守的“清廉为官、秉公执法”八字箴言奉为圭臬,并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将其付诸实践。由于黄作孚为官清廉,以致卸任时毫无积蓄,行李简陋,连回乡的路费都是同事好友资助的。后来严嵩事败被惩,黄作孚绝意官场,隐居于浮山,不愿复出,大力提倡古礼,尽心振兴即墨文化。
  黄作孚积德行善,乐善好施。黄作孚回乡后,济危救困,仁义慷慨,誉满乡里。黄作孚的父亲黄正性格仁厚,受其教育影响,黄作孚把家境贫困、老无所依的姑母接到家中,待以母礼,照顾有加。同乡吴家在多年前卖给黄家20亩地,后来吴家败落,吴氏之子到处流浪。黄作孚找到吴氏之子,把20亩地的地契无偿还给了他。燕人刘棻携亲眷到即墨赴任(司训),到任10天后,亲眷就去世。由于还没到领取俸禄的日子,刘棻身无分文,加之人地生疏,便打算将亲人尸骨就地掩埋。黄作孚得知后,购置棺材,并动员县城士绅共同筹集数十金,使刘棻得以返乡处理丧事。当时,城区民舍又分散又矮小,贫穷人家死了人都抛在附近沟壑,暴尸荒野,惨不忍睹。黄作孚出钱买了一块地,捐出来作为公墓,为邑人提供了方便。明万历十二年(1584),即墨大灾,几乎颗粒无收,黄作孚毅然拿出家里所积存的粮食用来设棚施粥,使千百人免于饿死。
  为了表彰和纪念黄作孚的学业和政绩,明代在即墨城先后为他立了三座气势雄伟的牌坊,分别为“秋闱继美坊”黄作孚进士坊、“春榜传芳坊”、“恩荣坊”。黄作孚的主要事迹在清同治《即墨县志》《即墨黄氏家乘》《即墨黄氏族谱》均有记载。
  明万历十四年(1586),黄作孚去世,祀名宦祠、乡贤祠。
(即墨党史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