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祖萍:
五秩匠心织古韵 六百年竹艺焕新颜
新即墨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2日 来源:新即墨

姜祖萍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竹编。
“匠心守艺,竹韵流长。”在龙山街道刘家官庄村,官庄竹编第十五代传人姜祖萍,以五十载光阴与竹为伴,用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让这门承载六百年乡土记忆的非遗技艺重焕生机,书写着“活态传承”的新篇章。
今年60多岁的姜祖萍,与官庄竹编的缘分早已融入血脉。“我从小跟着奶奶学竹编,那时候这就是门手艺、份副业。后来嫁到婆婆家,公公也做这活儿,我就接着跟他学,一学就是40多年,算下来从小接触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提及与竹编的渊源,姜祖萍的话语里满是温情。
走进姜祖萍的工作室,一排排整齐的毛竹格外显眼,这里是她编织梦想的天地。官庄竹编从原料挑选到成品问世,需历经十道紧密相连的工序,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姜祖萍选用南方出产的毛竹,依次完成截竹、破竹、拨篾子等工序,全程手工制作,对工艺的要求严苛到了极致。其中,编织工艺是核心,必须做到疏密均匀、挺阔平整、严丝合缝。为了编织出满意的成品,姜祖萍常常一坐就是好几天,腰酸腿疼早已成了家常便饭。此刻,她手中正在编织的“喜”字竹品,色彩鲜艳,格外喜庆。“这些都是染色的,不染色看着不清晰,也少了份热闹劲儿。编织时心里得有数,每一步都有规矩,要是哪一步出错了,后面就全乱了,只能拆到出错的地方重新来。”姜祖萍一边摆弄着竹篾,一边介绍道。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塑料和铁具逐渐取代竹编制品,官庄竹编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境。这门技艺工序繁复且耗时久,利润却十分微薄。如今,村里只有少数钟情于竹编的老手艺人还在坚持制作,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官庄竹编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机。“村里的老人们年纪越来越大,也干不动了。我心里特别着急,就盼着能赶紧想想办法,让这门手艺能往下传,可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没几个,这手艺如今更多是一种文化象征,靠它维持生计太难了。”姜祖萍的话语中满是无奈。
面对这样的困境,姜祖萍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开始积极寻求破局之路。她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探索竹编艺术的现代化表达。近年来,她与团队伙伴一同潜心钻研,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设计编织出了竹筐、“喜”字竹笸箩等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日用制品,让古老的竹编技艺更贴合当下人们的生活需求。
不仅如此,姜祖萍还主动走进学校,化身文化使者,向孩子们普及官庄竹编文化。“我会教同学们做一些简单的蝈蝈笼,太复杂的他们暂时还不敢上手。看着孩子们认真制作的样子,我心里特别高兴,觉得这门手艺还有人喜欢,传承就有了希望。”姜祖萍笑着说。
姜祖萍的家属王显波,同样对官庄竹编有着深厚的感情。“官庄竹编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我小时候,父亲、爷爷,还有村里很多人都做这个。姜祖萍做这行几十年了,现在这些带有各种图案、字体的竹编作品,都是她自己研究出来的。她是真的热爱这行,做出成品时那种成就感,我都看在眼里。接下来,我们计划带动周边会竹编的年轻人,一起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从小学课堂到村文化宣传活动,到处都能看到姜祖萍推广竹编文化的身影。她用灵动的竹丝编织着一个个乡土故事,努力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认同的种子。“我生在竹编家庭,也嫁进了竹编家庭,一辈子都在和竹子打交道,手指头缝里都还留着青竹的香气。以前总担心这老手艺迟早会丢,可看到孩子们睁大眼睛摸竹篾的模样,我心里就特别踏实。只要孩子们还喜欢这门手艺,它就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我也愿意毫无保留地教他们。”
如今,在姜祖萍的努力下,官庄竹编正逐渐摆脱困境,重新焕发生机。这位坚守五秩的匠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担当,也让人们看到了六百年官庄竹编在新时代续写辉煌的希望。
(袁培竣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