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村街道壮武村:共富有“粮”计
新即墨
2025年07月03日
新即墨2025年07月03日02版面

从曾经荒草丛生、耕地碎片化严重的“撂荒村”,到如今年生产粮食突破1000万斤的种粮大村,壮武村的蜕变密码,正是藏于基层党组织深耕的“粮”方中,村庄积极探索“党组织+农户+共富公司”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提供多元社会化生产管理服务、推动作业装备智能升级等措施,让土地生金、集体增收、村民共富。
6月中旬,蓝村街道壮武村的小麦迎来了新一年的丰收季,今年绿色增粮高产地块最高单产达到886.9公斤,刷新了青岛小麦单产历史最高纪录,“吨半粮”目标超额完成。所谓“吨半粮”,就是一年两季粮食亩产达到一吨半以上,在之前,这是完全不敢想的事。
“村庄耕地曾经是一片片的撂荒地,因为旱浇不上水,涝排不出水,加上传统的种植模式,粮食产量低,种地不挣钱。”蓝村街道壮武村党委书记王德生说。
壮武村党员王克训也深有感触地说:“一开始种的时候,今年施肥,第二年还没化,效果不好。以前家里也有农机,种的时候也很尽心,该浇水浇水,该管理管理,就是产量上不去,最好的一次收了970斤,不服科学种地不行,现在产量是真上去了。”
为解决有地不愿种、不会种、种不好等问题,壮武村党委创新推出集中流转撂荒地、统一平整改良、规模化再经营的“三流转”模式,也就是把有限的土地和种地能人组织起来,把零碎的“小田”整合为成方连片的“大田”,再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科学精细管护,实现大田变良田的目标。对于这一设想,一开始村民分歧不小。
壮武村村民王革瑞说:“主要就是担心把这个地交出去,别人不给我好好种。村里书记、支部领着做工作,说这是国家的大形势,很有必要。”
关键时刻,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按照党员先上、群众自愿的原则:80多名党员带动亲属先期流转,又带动300多户村民参与,最终首批1000亩流转土地进行了规模化种植。探索的过程注定不是一帆风顺,而壮武村的选择是迎难而上、乘风破浪。
王德生说:“党组织是群众的主心骨,有什么大事小情都要去帮助和解决,作为基层党组织,就是要利用村庄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优势,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党组织不会辜负村民,土地不会辜负用心人。壮武村首批流转的1000亩土地实现为村集体增收80余万元,这是种粮致富的“壮武答卷”。
“村里把施肥做到位了,把播种机、水利设施都搞好了,还有农业技师指导我们科学种田,所以产量就提上来了。”壮武村村民王革瑞高兴地说。
王克训说,现在村庄用的都是气吸式精良播种机,亩产量从800斤提升到了800公斤以上,相当可观。2023年,壮武村强村共富公司成立,“壮武模式”有了新的书写方式。同时,由市区两级农业农村局、青岛农业大学共同合作的专业技术团队也正式组建,技术指导力量进一步强化。共富公司还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统一提供农资、机械、粮食收购等全流程服务。今年麦收,新投入使用的粮食仓库、粮食烘干塔发挥了大作用。
“麦收前我们和中储粮签约合作,麦收后该交付的订单粮食已经送去了,还有一部分是预留出来的优质小麦,要进行深加工,因为村民把地都流转到合作社里了,他们每年也有一定的面粉需求量,这部分面粉主要是供应咱村民。”王德生说。
现如今,壮武村累计流转土地3000多亩,年生产粮食突破1000万斤,村集体收入达260万元,参与种植的村民人均增收6万多元。
粮安天下,地泽民生。从“土地撂荒”到“吨半粮”,从“单打独斗”到“共富联合体”,壮武村用实践再次印证:组织强则地生金。红色党旗正引领金色麦浪,书写着乡村振兴最厚重的答卷。 (韩伟绩 宫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