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新质生产力激活经济新动能
新即墨
2024年12月17日
新即墨2024年12月17日02版面

“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袁福夏 摄
(上接一版)
正在建设中的一汽智能锻造及精密制造项目,将建设集研发、制造、精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新基地。项目引进世界最大的热模机械锻压机全自动线和全自动机械加工生产线,主要生产发动机曲轴锻件和商用车前轴锻件以及工程机械、船舶、航空等非汽车锻件,其产品市场将覆盖整个华东区域。“目前项目主体已完工,现正在进行办公楼外墙装修。”广盈(青岛)钢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善新介绍。广盈精密智能智造项目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将新建13条智能钢卷(板)剪切、分条生产线,生产供应汽车A柱、B柱总成,前立柱、后立柱加强件,顶盖后横梁板等30余种零部件,打造一处集仓储、加工、配送、销售四位一体的钢材高端加工配送中心。“项目建成后,可年产汽车零部件产品600万件,进一步提高汽车产业本地配套率,促进青岛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汽笛声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也风生水起。
眼下,位于即墨鳌山湾的中电建海上光伏发电项目海上施工组装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该项目规划建设115万千瓦桩基式光伏发电项目,并引进光伏组件、系统集成、储能、新能源研发等新能源产业链项目。项目投运后,将并入国家电网,年均可提供约19.2亿度发电量。
今年2月,海尔集团旗下的纳晖新能源项目签约落户青岛蓝谷海洋新能源产业园。依托该项目,即墨将建设新能源产业互联网生态园。园区聚焦“场景定制”应用,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多种前沿技术,通过软硬件智能化集成,为用户提供发电、储电、管电于一体的新能源解决方案。
随着青岛即墨机场的投入运营,即墨区通航产业迎来发展新阶段。即墨区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即墨综合保税区和通用机场两大国家级开放平台优势,加速发展通航产业。目前,7个重点项目在建,另有高翔通航企业总部、航天十一院临近空间无人机、玖零优航等20多个重点项目在谈,为后续发展备足能量。
彰显特色,让未来产业“小树快成长”
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的未来产业是区域能级跃升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阵地,也是彰显区域产业特色的重要突破口。即墨区超前布局,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丰富产业应用场景,积极抢占未来产业风口,推动未来产业“小树快成长”。
海洋是即墨最大的特色和资源禀赋。当下,海洋科研已成为即墨的一张王牌——拥有国家唯一海洋领域重点实验室崂山实验室,设有“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50余家、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10余个。
在高水平科研平台的驱动下,一系列科技成果呈“井喷”之势:“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完成我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航次;《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案例》入选全国76个2023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名单;森科特首创国内网衣清洗机器人,其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破解深远海网箱养殖清洁难题;青岛造船厂接连攻克深海网箱建造技术难题,建成国内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网箱“深蓝2号”……
推动技术和成果从“纸面”到“地面”,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关键一招。在青岛蓝谷,基于“国字号”科研机构和全国知名高校院所扎堆落户的科研优势,布局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为主导方向,海洋文旅、涉海总部经济为特色方向的产业体系,搭建起四大千亩产业园框架,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载体。目前,四大千亩产业园稳步推进,涉海重点项目加速集聚。
不仅如此,即墨区还瞄准海洋产业链前沿领域、技术链主流方向和价值链高端环节,持续引进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海洋产业大项目和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专精特新项目。
统筹推进41个涉海重点项目,推动汉缆海洋工程产业链基地、青岛蓝谷膜天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千里新材高性能氮化硅制品总部基地、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鳌山湾海洋文旅等项目建设,持续壮大提升海洋产业规模。立足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助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即墨区正谱写海洋特色产业新的篇章。
未来,即墨区将聚焦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环节,发挥科研优势加快前沿技术研发突破,推动深海装备与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努力打造海洋领域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
(王涛 窦衍凤 高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