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转一版)
新即墨
2024年06月18日
新即墨2024年06月18日02版面
(上转一版)
新兴产业求“新”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是高效化、绿色化、低碳化和可持续化,这与新兴产业的特点紧密相关。今年即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着力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位于青岛蓝谷的美谷生物项目现场,一栋栋办公楼和在建厂房拔地而起,未来这里将成为海洋生物产业的新高地。项目总投资约56亿元,占地约400亩,由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凌沛学领衔,依托山东大学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技术和人才优势,聚焦海洋生物美妆产品这一细分领域,建设集新品研发、智能制造和品牌孵化于一体的规模化生产制造项目。
当前,蓝谷正处在产业发展“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的酝酿期,加快提升蓝谷产业发展质量已成为广泛共识。依托科研优势,青岛蓝谷狠抓产业起势,布局了海洋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能源4个千亩产业园,美谷生物项目正是海洋生物千亩产业园的链主企业。目前,四大千亩产业园稳步推进,涉海重点项目加速集聚。
走进位于青岛蓝谷高新区的青岛即墨机场,一条800米的跑道和3条垂直联络道映入眼帘,机库、消防站、空管、安检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目前,机场建设已办理使用许可证,争取尽快实现常态化飞行。”青岛蓝谷高新区通航工作专班负责人表示。
机场不远处,即墨综合保税区高端制造产业园里,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等机械设备以及百余名工人在不同区域忙碌作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记者了解到,目前,包括穗禾集成房屋智造项目在内的总投资21.8亿元的7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同时在建。
青岛蓝谷高新区将2024年确定为产业发展的“决战决胜年”,依托综合保税区和通用机场两大核心优势,加快通航产业集聚。目前,赛峰直升机发动机青岛培训中心已启用,志刚航空俱乐部项目已签约注册,另有高翔通航企业总部、航天十一院临近空间无人机、玖零优航等20多个项目在谈。
科技企业创“新”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即墨区通过人才引进、孵化平台建设、政策激励等举措,不断提升科技型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同时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为激发新质生产力夯实技术底座。
引进中国科学院成会明院士,在即墨创办青岛瓷兴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发的氮化硅新材料项目实现了国产替代,产品出口到日本、德国;引进中国工程院丁文江院士,在即墨创办青岛宇远新材料有限公司,成为铝镁合金轻量化领域领军企业,今年以来连续成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供应商。
深入对接服务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等大学研究院,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100多家,就地转移转化成果超过200项。
帮助青岛云路先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争取市创新创业共同体项目支持,联合16家单位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15项、“卡脖子”技术2项,开发新产品、新装置15个,申请发明专利37件,转化科技成果17项,进一步巩固企业在全球非晶合金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领先地位。
纺织服装产业染色环节的高耗水,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痛点,省、市、区累计给予即发集团1650万元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实现超临界CO2染色技术(无水染色)产业化,整个过程不需要一滴水,而且时间从传统水染的8至12小时缩短到3至4小时。
今年,即墨区将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依托创新奇智、鹏博士电信传媒等龙头企业,培育引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企业,拓宽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同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日辰食品、即东等30家企业创建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新增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新培育瞪羚、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80家,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