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焕“青”彩薪火相传让“胶东之花”接续绽放
新即墨
2024年06月17日
新即墨2024年06月17日03版面
柳腔,发源于大沽河流域即墨与平度交接地带,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柳腔音乐曲调平稳,被誉为“胶东之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使故事情节渲染更具吸引力,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62岁的袁玲是柳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76年,年仅14岁的她进入即墨柳腔剧团,成为第一批学员。凭借良好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袁玲很快成为剧团的主力演员。
在4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袁玲一直致力于柳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重对剧团年轻演员言传身教,工作之余,深入民间剧团进行专业辅导,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优秀戏曲人才。袁玲还在社区开办柳腔公益大讲堂,为柳腔艺术的发扬光大、薪火相传做出不懈努力。从2010年开始,柳腔剧团的演员在袁玲的带领下走进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指导学生学习柳腔,同学生挖掘各类题材进行创编,从此柳腔戏进入学校校本课程。
“戏曲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柳腔文化引进校园,既能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戏曲艺术,感受独特魅力,又能让孩子们认识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袁玲说。
如今,即墨柳腔剧团每周都会到第四实验小学指导孩子们学习戏曲,柳腔课程曲目达40余首。袁玲带领学生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编排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司马光砸缸》等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剧。“梨园润童心”已成为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
(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