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民生

04版:副刊

前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5月14日

坐落于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中心区域,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将开展研学、授课、路演等活动—— 移风店种子博物馆预计5月底完工   日前,在即墨移风店种子博物馆建设现场塔吊旋转,焊花飞溅,运输车穿梭……一派如火如荼、井然有序的景象,施工人员正加紧施工建设。一个月后,这里将成为种业创新成果展示平台。
  近年来,移风店镇依托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集聚优势,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目标,深耕种质资源、深推种业创新、深谋种业保护,不断放大种业优势,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期间,先后引进瑞克斯旺、韩国农友、凯盛浩丰等一大批种子头部企业和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全镇在农业农村部登记品种170个,全域具备500余种蔬菜种子产能,种子年销售额近6亿元,在种业高质量发展上走出了“移风之路”。
  为聚焦种业成果展示,加强种业技术交流,促进品种创新,同时为给农品交易和种企观摩选种提供便捷服务平台,移风店镇创新工作方法,整合农业、种业科创资源要素,以原有设施为基础,搭建以博物馆为载体的种业创新成果展示平台,集聚国内外优质品种、优良设备、优先技术,开展创新成果展示、路演、交流与推介。
  博物馆坐落于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中心区域,距青新高速移风店出口仅1.5公里,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主场馆呈“L”型排设,共分为种子篇、枝干篇、茎叶篇、硕果篇四个展厅,集中介绍了省市区三级及国际种都种业情况、优秀尖端种子企业、种子技术、种子设备情况以及围绕各类种子标本进行展示等,内设农业大数据展示分析平台、办公室、接待室,便捷参观者进一步了解园区基本情况、发展前景,并开展研学、授课、路演等活动。
  “种子博物馆预计5月底完工,为能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自4月底开工以来我们就没停工过。”项目负责人于桂贤介绍,期间,移风店镇政府工作人员主动靠前服务,全时段、全过程为项目提供保障。博物馆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吐纳”功能,盘活辖区种业、农业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王涛)
“山东手造”亮相罗马 即墨非遗获点赞

“山东手造”亮相罗马 即墨非遗获点赞


(2024-05-14) 稿件来源:新即墨



  近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山东省商务厅协办的“山东手造”走进意大利展示推介活动在意大利罗马举行。即墨老酒、即墨花边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山东手造”展品亮相,进一步将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文素养、生活哲学、匠心匠艺推向世界。
  黄酒是中华国酿,也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本次活动,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国黄酒品牌即墨老酒,不仅向外方团队详细介绍了“守六法”“把五关”的传统酿造技艺和中华老字号悠久的品牌历史,还与对方积极探讨了黄酒市场营销、进出口贸易、新品研发等领域的发展新趋势,挖掘了行业内细分领域的合作机遇。
  活动现场,即墨花边以其独特新颖的产品特色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驻足欣赏。即墨花边是一种传承了几百年的民间传统抽纱工艺,因其针法工艺独特,造型宛如浮雕,在国际市场被誉为“抽纱行业的妙品瑰宝”。近年来,即墨花边始终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探寻变革的路径,创新融入时尚元素。目前,已形成上千种图案式样,还开发出带有即墨花边的装饰画、十二生肖团扇、书签等文创产品,满足更多群体的消费需求,产品出口欧美、中东及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即墨老酒与即墨花边不仅是“山东手造”产品,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与会的海外嘉宾对即墨老酒、即墨花边展品高度评价,赞誉它们所散发的独特东方魅力。
  据了解,近年来,即墨区大力做好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宣推。即墨老酒、即墨花边等非遗与“山东手造”产品不断“走出去”宣传推介,扩大了国际“朋友圈”,将订单发往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
  上图:即墨花边多种产品亮相罗马。
  下图: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华向意大利罗马跨文化组织协会主席Liberato Mirenna展示即墨花边产品。(于思玮 孙晓萌)



我区开发党纪学习教育专题课程纳入主体班次培训   自党纪学习教育活动启动以来,即墨区委党校发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围绕《条例》等重点内容,开发专题课程,纳入区管班、中青班重点主体班次。
  加强专题课程体系建设。围绕《条例》等重点内容,安排教师开发相关专题课程,通过试讲开发了《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等课程,形成一定数量的专题课程储备,为教学培训提供精准教学菜单。
  纳入主体班次培训。将党纪学习教育活动要求贯彻到教学培训全过程。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党校校长滕安正为全体学员讲党课,为区管班、中青班学员作了专题辅导。培训班首日课程即开展系列警示教育,通过学前测试促进学员掌握党纪党规知识;通过观看警示教育影片,提升拒腐防变的警觉性和素质能力;通过专题研讨,着力将党纪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程健)
即墨:城市更新聚焦80个攻坚项目   2024年是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关键一年,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指挥部持续开展七大攻坚行动,全力推进建设80个攻坚项目,促进一批事关长远的重大项目和群众期盼的民生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
  据了解,两年来,青岛市聚焦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重点低效片区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十个重点攻坚领域,实施了2186个项目,让青岛的城市面貌焕发出新活力、呈现出新气象。
  今年,即墨坚持“对标主城、组团提升、全面融青”,重点加快中北通道建设、营流路南通和地铁沿线综合开发等重点融青项目建设,全面推进融青建设步伐;高质量推进下泊片区等11个旧城旧村改造项目,启动17个老旧小区改造,高品质打造盟旺山公园等18个公园建设项目,持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力争14条市政道路贯通工程年内通车,实施10个停车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城市功能;聚焦三处低效片区提升开发,实施16个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拓展发展空间。通过一年的努力,实现即墨城市品质功能更加完善,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加充实。               (范继业 韩伟绩)
宫升云:技冠群芳的“织男”状元

宫升云:技冠群芳的“织男”状元


(2024-05-14) 稿件来源:新即墨




  4月30日,青岛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 青岛市共有8名职工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即发集团王健、 宫升云荣获此殊荣——


  宫升云是即发集团颐和公司的一名纬编工、技师,也是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25年来,他恪守“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凭借出色的技能,多次代表公司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纬编工技能比赛,荣获多项荣誉称号。
  走进公司生产车间,伴随着织机的轰鸣声,宫升云正聚精会神地穿针引线,他在织机前忙碌的身影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而这道风景也给他朴实的人生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1999年,年仅19岁的宫升云从青岛纺织工业学校毕业后,进入即发集团成为一名普通的纬编工。纬编工,通俗讲,就是操纵织机将纱线织成面料的织布工人。站在一排排织机前,听着机器阵阵轰鸣声,看着一缕缕丝线翻飞,他暗下决心,干就要干得更好,做就要做得更出色,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
  从学徒工开始,宫升云就苦练基本功,上班时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下班后仍仔细推敲琢磨,一步一个脚印练就出过人技艺。
  “找坏针”是纬编工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宫升云游刃有余的一项“绝活儿”。两米宽的布面上,2640根针同时工作,长期摩擦极易出现问题,并且一旦问题发生就必须立即解决,否则一分钟就会织出一米多长的残品布。“超人天赋”加上“勤学苦练”,练就宫升云的“火眼金睛”和“顺风耳”,通过查看布面和聆听织机声音,他就可以及时发现瑕疵,在最短时间内把出现问题的机针挑出来更换。
  每台织机有100路左右的进纱线,如果纱线断了,机器就会自动停止运行,此时需要纬编工找到断的纱线并接上线头。在纬编工的眼里,“接线头”更是个技术活,线头接得快,布就织得多;线头系得小,布面就看不出瑕疵。宫升云接线头的速度快得令人目不暇接,接5个尾纱仅用13秒。
  宫升云还练出了凭“手感摸针”的绝活,不同规格的机针大同小异,仅仅零点几毫米的细微差距,在他的手里都变得准确无误。处理大圆机“掉布”时,一般纬编工都是用毛刷刷织针的针舌,使针舌重新光滑能勾住纱线。宫升云发明了“宫升云挂布法”,用一条包装带穿进一排针的针舌处,来回拉扯进行清刷,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工作效率和成品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把枯燥的工作坚持下去,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工匠精神’。”提起宫升云,培养出四届全国纬编工技能大赛冠军的老师傅徐孝硅竖起了大拇指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
  在日常工作中,宫升云积极做好传帮带,他将自己所积累的技艺和工作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同事,通过反复解说、反复操作演示,为公司培训职工200余名。他们当中很多都已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同时,他还积极主动向公司建言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参与公司的小改小革。在车间生产移圈机品种革新中,经过他改造的设备生产效率提高30%,平车周期由原来的40天延长到现在的60天,这一项项创新和成绩,让他获得车间同事的一致好评,也成为广大员工学习的榜样。
  宫升云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承诺。他凭借出色的技能,多次代表公司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纬编工技能比赛,在2022“元首杯”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暨全国选拔赛中,荣获总成绩第一名,被授予“个人优胜奖”称号;在2022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纺织行业“日发杯”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全国总决赛总成绩第一名,被授予“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2023年又获得“最美纺织工”“山东省新时代岗位建功劳动竞赛标兵个人”等荣誉称号。
  上图:宫升云苦练技艺,确保接线头又好又快。
  下图:宫升云(右二)将所学本领毫无保留地与同事们分享。(梁孝鹏 范宝琛)

 

今年年底即墨城区绿地率将达41%   近日,市民王敏惊喜地发现,每天必打卡的盟旺山公园悄然发生了变化:“樱花、海棠等大型绿植更多了,还设置了文化长廊等设施,真是越来越靓了!”
  按照“因地制宜一山一策”的原则,盟旺山公园以山体恢复、生态修复为重点,除增绿补绿恢复山林生态外,还着力完善山头公园基础设施,为市民打造生态氧吧,满足不同层次全龄段市民的需求。
  这是即墨区公园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自“公园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启动以来,我区依托公园与林荫廊道,建成一批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公共绿地。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38亿元,建设山头公园、公园绿地、林荫廊道、滨海绿道等18个项目,进一步完善绿地功能,增加城市“绿肺”,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美丽宜居生活,正伴随着明媚春光迎面而来。
  眼下,即墨区营流路北通绿化配套工程正在加紧施工,这里将建设跑步道、休憩广场、休憩廊架、儿童游乐场地等设施,打造成为一处综合性户外休闲活动场所。据工程负责人衣服波介绍,乔木、灌木部分种植已经完成60%。接下来,要进行园路、步行道、滨水平台、林荫广场的土建部分和路面硬化施工,所有的工程将在6月底全部完成。
  “积极推行‘公园+运动健身+科普教育+停车场+生态景观’等多种建设形式,加快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的转变。”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园林科副科长刘伟宏说,到今年年底,即墨区城区绿地率将达到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初步实现空间渗透、功能复合、业态多元的公园城市场景。
(王涛 高文莉 张清美)
外国友人走进即墨古城感受历史文化   日前,多位来自埃及、巴拿马、日本、埃塞俄比亚、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海洋大学外籍教师和留学生踏足即墨古城,领略千年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巴拿马留学生Eibar主修中国历史,对即墨的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他不仅仔细聆听讲解,还品尝了即墨老酒。他表示,即墨老酒独特的口感和药用价值让他印象深刻。
  此次即墨古城之行,让外国留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他们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来到中国,探索更多未知的文化宝藏。夜幕降临,留学生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即墨古城,心中充满了对中国文化的敬意和热爱。
(王宇轩 于思玮)
来自北京的一封感谢信被退回,又求助12345政务热线转达谢意,连日来,关于即墨公安民警为游客连夜追回丢失物品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一封被退回的感谢信游客为即墨民警点赞   “仅凭研判发现的电动三轮车尾灯特征,公安民警快速锁定目标,连夜追查,将我们丢失的物品及时找回来了,专业破案能力让人钦佩!”来自北京的游客孙先生感慨地说。5月1日,来自北京的孙先生带家人到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大沽河法官林附近游玩,不慎将随身包裹丢失,内有车钥匙等重要物品。报警后,青岛市公安局即墨分局移风店派出所民警胡兵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耐心做好记录,连夜逐个细节进行研判。次日,迅速将遗失物品找回。
  “接到移风店派出所的回访电话,我表示感谢,民警一直说应该做的,很暖心,我非常感动,情不自禁写了一封感谢信”。让孙先生没有想到的是,因为邮寄地址不详细,这封感谢信被退了回来。他又拨打山东省政务网站12345热线反映诉求,希望借助该平台帮忙将感谢信转送给移风店派出所。
  “那天是我值班,北京游客很着急,我询问遗失时间、包裹特征后,仔细现场搜索,对周边几十个游客逐一走访,均未发现遗失的包裹。” 看到12345热线转来的孙先生用手机拍的感谢信,移风店派出所民警胡兵回忆,5月1日18时58分,他接到群众报警求助,迅速赶到现场,经了解,报警人孙先生领着妻子孩子等家人在移风店镇游玩,准备收拾行李回家时,发现放在地上的一个包裹不见了,内有家里房门、车钥匙等重要物品。
  耐心安慰孙先生一家后,民警胡兵带着孙先生到移风店派出所综合研判查找。经两个多小时认真细致的查看,不放过任何细节,直到晚上22时,基本确定是经过现场的一辆电动三轮车车主捡拾了包裹。
  5月2日上午,民警胡兵在附近村庄巡逻时发现了这辆电动三轮车。经走访找到该车主,系该村一名70 多岁老人。老人称事发当天傍晚,他骑车发现路边草丛里有个包裹,便拾起来放在三轮车上带回家。得知民警来找包裹,老人将包裹及所有物品全部交由民警。面对失而复得的重要包裹,孙先生一家人对即墨民警连声道谢。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公安民警为群众找回遗失物品,事小情深。据了解,移风店派出所曾荣获青岛市公安局集体嘉奖、即墨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支持地方发展先进单位等众多殊荣,辅警朱念升获评“青岛最美辅警”。
  图为北京游客写给移风店派出所的感谢信截图。
(崔相伦)
小管岛上的“航空医疗紧急救援”   为进一步提升航空医疗紧急医学救援水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近日,青岛市航空医疗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演练在我区举行,这是在我区举行的第二次航空医疗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演练。
  本次演练模拟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小管岛上一名胸痛患者,疑似突发心梗,因海上风浪较大渡船停航,无法离岛救治,情况紧急。即墨区急救中心接到求救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青岛市急救中心寻求航空医疗救援。青岛市急救中心接到呼叫后,经过综合研判,立即派出航空医疗队伍乘坐H135直升机飞往小管岛临时起降点,同时通知即墨区中医医院做好接诊准备。
  急救人员到达小管岛后,立即与岛上人员交接患者,15分钟后到达即墨中医医院对面的即墨区全民健身中心临时起降点,将其抬至救护车送达医院急诊,通过绿色通道送入胸痛中心实施抢救。
  “航空救援的优点是高效快速而不受空间限制,水路交通不便、路上较远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申请航空救援,这极大地缩短了重症患者救助的时间。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航空救援,提高患者的抢救效率。”区急救中心副主任周珍萍说。
(韩宝江 张燕)
开蒙启智 礼润童心   为了培育尊师重礼、崇儒好学的良好美德,营造传统文化润泽童心的良好社区氛围,近日,通济街道西北关和平社区联合辖区幼儿园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开蒙礼活动。
  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孩子们跟随老师整理衣冠、学习作揖礼、齐颂《弟子规》、执笔写“人”字启蒙、点涂朱砂启智。50余组家庭一同见证孩子们走进“学做人、学本领”的新阶段。
(李文娲 李若男)
滴水情深 共建家园   近日,即墨区滴水公益携手区文化馆走进潮海街道胜利社区开展公益活动,滴水公益与胜利社区建立共建关系,并揭牌成立第六镇街工作站——潮海街道工作站。此次活动由区滴水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区文化馆主办,区慈善总会指导,将从助医、助学、助学、助残、助老等方面开展系列社区公益活动,奉献爱心,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图为志愿者们在社区表演文艺节目。
(杜波)
“挖呀挖”,年轻人为何钟爱“打野”?   “不可辜负的美味”“土生土长的四季”“大自然的馈赠”……很多人把这样的赞誉,送给了野菜。
  这个“五一”假期,短途“山野菜旅游”走热,人们在郊游中收获满满。在网上,“打野”话题近日突然火了——这个从游戏界挪用来的词,把“挖野菜”这项户外活动一下子变得新潮起来。在一款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有着上亿的浏览量,很多年轻人也各自分享着挖野菜的经历,还相互交流“最佳打野地”等。
  在“打野人”眼里,春天的野菜“鲜美”,夏天的野菜则主打一个“热烈”。一到立夏,槐花“报时”,面条菜、马齿苋、地皮菜、蒲公英等也多了起来,甚至有“立夏吃三草,一年身体好”等谚语,人们又开始了“夏挖”。
  “挖呀挖”,野菜魔力在哪里?



  野菜,也称野生蔬菜,在野外自然生长未经人工栽培,其根、茎、叶、花或果实等可用作蔬菜食用。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共有野菜213科、约1800多种, 常见的野菜约200多种。野菜,渐渐成了人们餐桌上的“时令美食”,春季和夏季最为“丰盛”,秋天则主要以松菇等菌类为主。
  野菜姓“野”,有着一种“桀骜不驯”。
  “菜”字本意即为“采草”,蔬菜原本都来自野生。大约一万年前,人类驯化了动物和植物,很多原本的野菜变成了苗圃中整齐种植的田园蔬菜。
  很多野菜未被“驯化”,原因也多种多样,如有的“性格倔强”,只认一方水土,离开特定的野生环境很难生长;有的“大大咧咧”,有土就能野蛮生长,也无需人工介入;有的“体态纤弱”,贴地生长太占面积,种植的性价比太低;有的“寒凉微毒”,不宜过多食用,只适合佐餐尝鲜……野菜,各有各的“野性”。另外,还有培育技术、口味、营养价值等原因。当然,有的也慢慢实现了规模化人工种植。
  自古至今,人们都没有放弃从自然界直接采食野菜,寻找更多方便采摘的野菜,或在艰苦时期用以充饥,或成为人们在日常劳作之外的一种休闲活动。“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在《诗经》中出现的野菜有30余种,其中就有荠菜、水芹这些至今仍深受各方食客喜爱的食材。
  野菜不“野”,餐桌上成“养生菜”。
  荠菜、蕨菜、水芹、野葱、折耳根、豌豆尖、松菇……它们蕴藏着清新泥土的气息,为人们带来“舌尖上的四季”。
  近几十年,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在碗里拣肉吃,现在在碗里拣菜吃”。野菜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不再是缺衣少吃的代名词,其养生价值被不断挖掘。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很多野菜既是食材又是中药,如蒲公英、马齿苋、艾叶等,其保健作用也吸引了众多食客。
  “不仅仅是人类驯化了植物,植物也驯化了人类。”野菜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吃货”。但在食用时,要注意辨别,食而有度,有的含有毒素容易导致过敏或中毒,有的因为生长环境原因富含重金属等,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发出采食警示。同时,也提醒大家要爱护环境和树木。



  国人对野菜的爱绵延千年,而各种野菜在大江南北美食爱好者的手中,也演化出了万般滋味。野菜,何以俘获大众心?
  不只是味道,也是文化和情感。有人说,挖野菜就像人与大地最质朴的互动,在品尝美味之余,亲手采摘的参与感与成就感也令人欲罢不能。
  在青岛地区,很多人感觉吃一顿荠菜饺子、香椿芽炒鸡蛋、槐花包子、蒸面条菜等是迎接春天和夏天应有的仪式感。还有青岛人到海边“打野”,在退潮时,到礁石上挖春天的头茬鲜紫菜。
  野菜中,蕴含着中国人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不光现代人对野菜情有独钟,在古代,从普通百姓到皇帝大臣、达官贵人,很多都爱好吃野菜。《诗经》中采摘野菜的场景俯拾皆是;诗人杜牧曾用“经冬野菜青青色”称赞春的馈赠;苏轼在野菜中品味出“人间有味是清欢”……
  “刻在DNA里的‘种菜魂’”。野菜,是人们最早接触的蔬菜,可以说中国人对蔬菜的热爱是从野菜开始的,慢慢形成了一种“种菜魂”。
  “中国人到底有多爱蔬菜?”在家里的阳台上、小庭院中,很多人会种点菜;去农贸市场购买食材叫“买菜”,下馆子时先“点菜”;甚至表达对某一事物的喜欢时,会说“这是我的菜”……我们把蔬菜的种子传遍了五湖四海,去荒漠戈壁、去雪域高原、去热带雨林、去非洲、去南极,随手一搜新闻,有的是中国人在世界各地种菜的故事。当“嫦娥五号”带着月壤返回地球、“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众多网友戏剧化发问:“月壤能种菜吗?”“火星上能种菜?”
  “人均李子柒”,快乐值拉满。“穿得再时尚,看到野菜也得蹲下来薅”“老年人成了‘打野人’里的李时珍,指点盲目出击的年轻人”“这一刻,野菜成了城里人的虫草”……在网上,挖野菜视频带来了汹涌的欢乐流量,大家争相辨认野菜种类,讨论食用价值,变身“赛博李时珍”。“看多了梦里都是土腥味”,一觉醒来,他们又成了山上的“李子柒”。
  挖野菜的快乐在泛滥,在社交平台上,#王宝钏挖野菜#话题阅读量超2亿,不少网友用电视剧里的人物和情节来调侃“恋爱脑”,挖野菜更在虚拟世界中挖掘出了情绪价值。



  如今,在不少地方,小小的野菜摇身一变,成了一盘“大菜”,摆开了“大席”。
  比如,野菜搭舞台,文旅唱大戏。自古野菜欢乐多,在宋代,“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还是“挑菜节”,大家相约去郊外挖野菜。而现代也有“野菜节”,不少地方以野菜为媒,文旅大戏热闹开场。
  “五一”假期期间,以“美食山野菜 魅力马鞍山”为主题的长春·九台第七届山野菜美食文化旅游节开幕,山野菜元素处处可见,带火了农副产品销售、非遗文创品展销、乡村小集市等;上海崇明花朝节预热活动——森林野菜节,近日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率先拉开帷幕;江苏盐城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首届野菜节近日启幕,让当日入园的逾万游客实实在在地过了把“野菜瘾”;在陕西省一乡镇,“春日宴·野菜集”以野菜宴喜迎八方来客……一场场野菜盛宴,带领游客坐拥闲适田园,品春天“最野”的味道,聚拢了人气,引来了财气。
  比如,野菜变“金菜”,促乡村振兴。如今,在菜市场上销售的野菜,部分是野外采挖的,很多是人工种植的,甚至荠菜等还实现了无土栽培。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有大规模人工栽培的荠菜可以持续不断地供应市场,超市速冻荠菜水饺一年四季不断货。在贵州,“野菜驯化师”经过试种驯化,培育出了富贵菜、藜蒿等数十种特色野菜,带动大家致富。
  另外,很多地方的野菜深加工也形成产业,带动了农民增收,如开发腌制、干制等多种山野菜加工产品,方便运输和储存,同时也易于食用和销售。还有的企业大片种植蒲公英,开发出蒲公英茶、保健酒等,开拓出广阔市场。
  多少的野菜,以其特有的味道,陪着我们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即使未来有更多野菜变成种植蔬菜,相信人们也愿意把挖野菜作为春天的一个“保留项目”,毕竟除了吃,其中还饱含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转自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