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民生

04版:副刊

前一版 2024年01月11日

“微治理”带来市政设施“大改善”   之前的“脏乱差”变成了现在的“洁序美”,坑坑洼洼的积水路也变成了平整结实的市政道路,这是顺河社区居民邱海涛这段时间以来最大的感触。“这里不仅美观了,日常出行和停车也方便了不少,现在的居住环境真是变化不小!”邱海涛笑着说。
  邱海涛口中所说的“大变化”,正是顺河社区中学东路改造提升工程,是我区“背街小巷整治”众多工作成果之一。
  据悉,为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我区结合第二批主题教育,将“四下基层”作为重要抓手,聚焦市民群众“急愁难盼”,开展市政设施管理维护工作,确保城市交通“血管”健康运行。
  在市政设施管护方面,我区对中心城区65条背街小巷进行微更新、微治理,对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对15条市政道路的基础设施整治提升,对65条市政道路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对55条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的修剪补植,建设停车位116个,大幅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的品质和精细化水平。
  除背街小巷外,我区还聚焦老旧小区、商场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道路环境的微治理,全力打造市政基础设施精品工程,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
  “我把生活中发现的污水管网不畅通问题通过随手拍及时上传,没想到部门很快就给解决了。”府北街社区居民宫钰为工作人员的处理速度连连点赞。
  为助力老旧小区改造顺利开展,我区在污水管网改造过程中,采取简化审批程序、缩短施工周期、严格防护要求、加强修复质量监管等措施,有效避免了因道路挖掘不规范、修复不及时、防护措施不得当导致的市民出行不便、安全隐患大等问题。同时,不断加大设施的维修养护力度,一方面通过“文明青岛随手拍”小程序及时了解市民群众对市政设施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不断强化设施的预防性维护和保养,通过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推进市政设施管护工作,持续提升服务品质和管理的精细化。期间,未发生一起因市政道路管道施工、挖掘修复引起的投诉案件,获得市民一致好评。
  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在我区部分人行道上还能看到用老旧板材铺就的道路,不仅环境得到了提升,修复成本还降低了不少。
  “我们对道板维修坚持就地取材,减少不必要的新材投入,充分把市政设施资金用于市政设施管护中。”区住建局市政养护科负责人说,在占掘路方面,严格审批制度,统筹协调同路段地下管线建设单位挖掘建设,合理安排地下管线工程建设时序,控制重复开挖,防止“马路拉链”和“道路补丁”现象;在日常养护上也采取“市政+环卫”的模式,发挥环卫工人数量优势,在清扫道路时同步进行市政设施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送市政设施管养人员进行维修。
  在青岛市2023年度市政设施管理维护工作综合考核中,我区位列青岛市前茅。下一步,区住建局将结合主题教育,会同各部门、各镇街做好随桥管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消除桥区管线设施安全隐患,给市民创造一个安全的出行环境。
(刘艳杰 朱楠 孙静秋)
区人民医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管理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昨日上午,即墨区人民医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管理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据了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专家团队是国内卫生领域的一流管理团队。自2023年即墨区人民医院引进该团队以来,先后开展智慧医管平台建设等培训,建立起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打开了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新思路。此次双方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合作,不断提升区人民医院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区医疗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对更好地践行“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安全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具有积极意义,开创即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周靖 钟超)
即墨开展系列活动庆祝第4个中国人民警察节   1月10日是第4个中国人民警察节,连日来,我区举行系列主题活动庆祝人民警察节。
  昨日8时整,在即墨公安分局,护旗方队踏着整齐的步伐护卫警旗入场,伴随着《中国人民警察警歌》,160名民警、辅警警容严整,列队肃立,向警旗敬礼,用铿锵誓言表达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升旗仪式结束后,即墨公安分局组织部分民警到龙泉和开发区两所“枫桥式”派出所观摩交流,参观学习先进单位在“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社区警务以及情报指挥系统建设、联动应用平台演练等方面工作经验做法,零距离感受新时代“枫桥经验”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深入探索创新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新方法、新路径、新格局。
  观摩结束后,为激励广大公安民警热爱基层、献身基层,即墨公安分局在开发区派出所授予在基层所队工作满20年以上的民警“基层工作荣誉奖”。
  在海尚海购物广场,即墨公安分局组织多警种及消防救援大队向广大市民进行以“砥砺奋进110 一心为民保安宁”为主题的110集中宣传。
  据了解,2023年,即墨公安110报警服务台共接报各类警情44万余起,指令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000余人,救助群众6600余人次。 (袁培竣 张燕 韩伟绩)
图片新闻   昨日上午,青岛市公安局即墨分局举行升警旗宣誓仪式,庆祝第四个中国人民警察节。 (吴小光)
2024年即墨计划改造17个老旧小区   1月3日,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2024年老旧小区计划改造名单,名单中共有17个小区将实施改造。17个老旧小区包括:饮食宿舍、面粉厂宿舍、新和家园、棉麻小区、交通一区、交通二区、交通三区、农业局宿舍、信鹤小区、福临花园、名门世家、书香门第、江南花园六期、红盾小区、天云御花园、文化小区、环秀苑小区。 (顾相林 迟文功 宋学凯)
段泊岚:“立体草莓”助农增收   正值寒冬,位于段泊岚镇刘家庄社区的即发现代农业基地内,“立体草莓”迎来收获季。近年来,基地通过采用“草莓新品种+滴灌节水设施+温室立体基质栽培”的模式,大力推进特色农业草莓种植向产业化发展,形成了集草莓育苗种植、销售、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效农业示范园,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记者走进基地大棚,一排排栽培槽整齐地排列在钢架上,一颗颗草莓吊挂在半空中,颗粒饱满、颜色鲜红。“立体草莓”相比地上种植的草莓,不仅实现了种植空间利用最大化,还打造出了全新的有机生态循环模式,其果肉细腻,入口清甜,深受消费者欢迎。即发现代农业基地技术负责人李斌介绍:“我们基地采用的立体种植草莓技术,是从日本引进的。草莓品种是章姬,草莓从每年的九月定植到来年‘五一’结束,结果期6个月左右。通过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管理,草莓口感更加香甜多汁。”
  棚里几名工人正在熟练地采摘草莓,李爱青是周边的村民,也是种植基地里的一名产业工人,自从自家农田流转给基地后,她每月收入增加了3000多元。李爱青说:“我在这工作10年了,活不重,工资收入也可以。我们家的地流转到这里,流转地也增加了一份收入。”
  在即发现代农业基地内,像李爱青这样的村民还有一百多人。能从一名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是当地村民们几年前怎么也想不到的。现在,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不闲着,都有收入。
  这些变化,得益于2010年即发集团成立的即发农业基地,基地通过采取“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流转了周边村庄的2000多亩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村民在获得土地流转费稳定收入的同时,就近到种植基地务工,一年下来,有不错的收入。除了“立体草莓”种植,基地还种植了黄瓜、茄子等二十多个品种的蔬菜,销售渠道主要是配送到即发蔬菜专卖店、接受客户预订配送到家等,一到采摘季供不应求。即发现代农业基地生产负责人周全领说:“我们借助绿色防控技术,确保消费者吃到绿色健康食品。”
  产业兴则乡村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下一步,基地准备在加强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引进更多的品种和模式,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文/吴超 张燕 图/梁孝鹏)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正式登记常识   1月1日,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开启正式登记阶段,作为普查对象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1.为什么要先入户清查再登记填表?
  在2023年6月-12月开展的是单位清查,单位清查是经济普查正式登记的基础和关键环节。经普办根据单位清查结果,一套表单位审核确认结果和部门确认结果,编制形成经济普查单位名录,在普查正式登记开始后采集普查数据。
  2.我能不能不参加经济普查?
  普查对象不能拒绝参加经济普查。经济普查对象有义务接受经济普查机构和经济普查人员依法进行的调查。对拒绝或妨碍普查机构、普查人员依法开展工作的行为,或虚报、漏报普查资料的普查对象,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相应条款予以处罚。
  3.哪些红线不能碰?
  不能虚报、不能瞒报;不得拒报、不得迟报;不得伪造普查数据;不得篡改普查数据。
  4.我要准备什么资料?
  单位:需要准备经营许可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等相关资料。准备2023年财务报表以及与经济普查有关的会计、统计和业务核算等原始资料(如资产负债表、科目余额表、增值税申报表)。
  个体经营户:需要准备2023年财务数据(如2023年营业收入、2023年营业支出)。普查对象不同,普查内容不同。一套表单位普查登记表、非一套表单位普查登记表、个体经营户抽样调查登记表和部门普查登记表这四种类型的登记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号入座。
(苏雅凝)
田横镇雄崖所村: 党建引领聚合力 基层治理“活”起来   田横镇雄崖所村位于田横镇北部,是“蓝湾薯乡”乡村振兴示范区核心区域。村党委坚持“抓好党建促发展”一个中心,通过“党建+产业”“党建+服务”等,切实发挥党建在各个领域的统领作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田横镇三面临海,山岭地多,沙质土壤和充沛的雨水,形成了特有的富含矿物质的生态环境,农民素有种地瓜的传统,但地瓜品种单一、缺乏精深加工,农户收入不高。田横镇雄崖所村党委书记滕吉强说:“虽然现在地瓜不愁卖,但是生鲜地瓜销售时间短,对果型要求高。所以我们想做深加工,提高地瓜附加值,但是资金成了我们面临的难题。”
  了解到产业发展的困境,田横镇党委政府积极指导雄崖所村成立强村共富公司——青岛雄崖所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与青岛乐泉种植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从种苗培育到精深加工引领全产业链升级。滕吉强说:“田横镇党委政府了解后,为公司与农商银行牵线搭桥,帮助我们成功贷款授信100万元,把资金缺口补上。现在我们的公司开始运行了,又引进了直播平台,我们的地瓜越卖越好。”
  走进雄崖所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有序对甘薯进行深加工,经削皮、洗净、蒸煮、烘干、切片等步骤后,小小的甘薯就成为了村民增收的致富果。自动深加工生产线投用后,可为村集体年增收近20万元,还可以带动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党建引领聚合力,平台搭桥促共富,雄崖所村走出了一条共建共富的新路子。
  村民蓝旭立说:“经朋友介绍我来到这个食品厂,找这个工作也挺好的,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挺方便的,老板对我们这些员工照顾的很好,员工们相处的也特别好。”
  雄崖所村党委不仅注重产业发展,更是汇集各方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共融、共享、共赢的党员群众服务平台。创建之初,村党委综合村庄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等因素,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享受便利服务,切实画好党群“同心圆”。
  据介绍,以雄崖所党群服务中心提升为契机,田横镇雄崖所村引进了国家长护医疗试点全康门诊,立足雄崖所村向田横镇扩展,辐射周边镇街,为老人做长期护理服务,吸纳妇女就业,让村里的老人享受到现代化养老服务。
  在照护队伍建设上,村党委积极鼓励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参与护理工作,经岗前技能培训合格后参与本村或邻村失能失智人员的生活照料工作。村民既增加了家庭收入,也满足了当地失能人员的照护服务需求。
  即墨全康门诊长护工作人员姚珊珊说:“我是全康诊所的长护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为老年失能人员上门测量血压,用药指导,进行生活照料。针对这些失能老人,党群服务中心也购置了一批设备,失能老人可以享受这些医疗服务。”
(周靖 张燕)
“码上整治”织密安全生产风险“防范网”   近日,记者从我区召开的安全生产分类分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去年以来,我区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积极探索构建企业标准化、园区规范化、监管智能化、执法精准化的安全治理新模式,完成了安全生产分类分级信息摸排系统设计,组织专家对省安委办针对工贸8个行业领域出台对应的安全诊断标准进行量化归类,理清了企业监管“家底”台账,系统全面的帮助企业诊断存在的风险和隐患。
  为高效完成事故隐患闭环整改,我区创新采用“码上整治”,为每个企业、镇街建立跟踪二维码。区应急管理局将有序推进企业初次分类定级工作,在分类定级基础上开展园区达标创建工作,帮助企业探索实施安全生产的差异化监管,着力破解责任落实难、监管效能低、管理粗泛化等实际难题,推动安全生产由被动监管向主动预防转变。
(韩宝江 张燕)
“2023年度青岛市标杆型便民服务中心名单”揭晓,金口镇便民服务中心作为即墨区第一批青岛市标杆型便民服务中心上榜—— “五点”发力 打造便民服务新标杆   近期,青岛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度青岛市标杆型便民服务中心名单”,金口镇便民服务中心作为即墨区第一批青岛市标杆型便民服务中心上榜。
  2023年以来,为推进落实新型“政务综合体”建设,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金口镇以为群众提供“标准化、人文化、便民化、高效化、智慧化”的政务服务为目标,“五点”发力全面打造“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满意度强”的标杆型便民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大厅面积300平方米,共设有服务窗口12个,可办理民政、工商食品、农保、人社、计生等多个部门的104项便民服务事项,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立足场所改造“着力点”

  金口镇便民服务中心以“标准化”赋能为民服务新要求,设立服务标杆,提升服务标准。在大厅桌面立牌、服务手册等,统一使用“金牌服务·诚心为民”的服务品牌标识,窗口工作人员统一着装,佩戴统一工作牌。对进驻的服务事项,按照功能分区,规划“八区一室”,打造咨询导办区、政务公开区、24小时自助服务区、便民服务区、网上办事体验区、综合受理区、后台审批区、休息阅读等候区、母婴室等功能区,为群众提供更高效、更温馨的一站式服务。
  立足服务提升“关键点”

  统一配备综合受理人员12名,围绕业务知识和服务礼仪等重点培训,全力提升技能素养,助力由“一门多窗办事”向“一门一窗办事”转变。全面推行“微笑服务”,以“热心、真心、细心、恒心”的“四心”服务理念,打造群众满意窗口。同时,对特殊情况进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设置便民服务柜,配置饮水机、医药箱、雨伞、轮椅、充电器等便民物品,满足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营造“人文化”的服务氛围,给办事群众提供更舒适、温馨的服务环境。

  立足创新提供“动力点”

  积极整合盘活窗口资源,以“便民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1+2+N”一窗通办模式,即统一设置1个“一件事一次办”窗口,2个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N个功能性综合窗口(潮汐服务、办不成事、异地通办等窗口)。开展试点工作,将区级“即墨小政”企业微信政务版应用于政务服务咨询中,开发“金口小政”政务版线上服务,以“数据多跑路”换取“群众少跑腿”,办事流程“减上再减”,服务能力“精益求精”。联合人社中心打造“就近求职、乐享服务、临家易业”的“就享家”乐业服务站,促进劳动者在家门口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立足体系构建“支撑点”

  大厅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工作流程,为群众提供“进一个门、找一个人、办所有事”的优质服务。配备叫号机,服务窗口设置线上叫号系统,引导办事群众进行评价,将“好差评”变成提升服务水平的内在动力。探索构建“镇——新村——网格”三级联动的“高效化”便民服务体系,组成由大厅2名同志为专职帮办代办员,102个网格为专职帮办代办员的“帮办代办”队伍;研究制定《帮办代办服务事项清单》,以“主动、精准、联动、无偿”为工作原则,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把便民服务送到家门口,更好更快解决群众难题。

  立足数字打造“活力点”

  在便民服务中心全面使用智能WIFI,高拍仪、业务办理电脑等信息化设备,在自助服务区配备互联网电脑、自助打印复印一体机,随时随地处理相关业务。采用触摸式互动查询系统,查询终端设备浏览和查询信息,让业务办理更加便捷、准确、高效,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配有2台自助服务终端机,可以随时刷身份证直接进入,全时段查询、办理便民缴费、社保、跨域通办、缴费申报等政务服务事项,通过使用个人身份证直接登录或通过“爱山东”APP、“青e办”APP扫码登录,让群众办事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金口镇便民服务中心将充分发挥“一站式、全融合、智慧化”为民服务阵地,面向群众不断优化功能、做好服务,办好实事,努力成为党群的“连心桥”、营商赋能的“助力器”,以政务改革“小切口”,推动营商环境“大提升”。
(赵越 尹红霞)
即墨区25所幼儿园获评省级示范园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山东省省级示范幼儿园名单的通知》,确认即墨区古城南阁东路幼儿园、青岛蓝谷幼儿园、潮海红黄蓝润佳幼儿园、龙山智美幼儿园、通济新经济区中心幼儿园、环秀七巧板幼儿园、大信大金家幼儿园、温泉中心幼儿园、移风店七级幼儿园等25所幼儿园通过验收,认定为省级示范幼儿园。 (王章)
太极拳公益培训走进环秀观澜社区   近日,环秀街道观澜社区开展了太极拳培训活动,活动由观澜社区太极拳社团教练现场指导,培训内容涵盖太极拳的基本知识、技巧和实践演练。30余名太极拳爱好者参加此次活动。
  活动中,教练向学员们展示了太极拳动作要领,一招一式、一张一弛,行云流水、松静自然,于动静之中诠释太极拳的柔韧与魅力。“太极拳太适合我们老年人了,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我还新结识了几个同样喜欢打太极的朋友,我们约好了以后每天早上一起出来打拳。”社区老人王阿姨说道。 (王璐)
儿童剧《闪闪的红星》在即墨古城公演   近日,由区文联主办、区戏剧家协会和影视艺术家协会承办的《闪闪的红星》儿童剧公演暨新春传统文化节目展演在即墨古城学宫举行。
  儿童剧《闪闪的红星》是区文联,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的倾心之作。该剧由字曰小私塾承办,是一部融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红色精品剧目,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群体,旨在让青少年感知革命斗争的艰辛以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向青少年传递信仰的力量,播洒理想信念的种子。图为儿童剧公演现场。 (宋坤)
新书推荐   书名:《千里江山图》
作者:孙甘露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图书简介:
  《千里江山图》是第11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本书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打捞出隐秘而伟大的历史事件,用文学的方式去想象和呈现它的过程。孤寂的至暗时刻,一个人看到什么,愿意看到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Cityride火了,城市如何把握“骑”遇   行向山海,自在追风。你Cityride(城市骑行)了吗?
  继Citywalk后,Cityride也“火出圈”了。江河与山麓、古建与高楼、街头与巷尾,城市骑行者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城市的熙攘街道和隐秘角落里,深入城市的“肌理”,贴近城市的“呼吸”,在慢行中探索城市的更多面。
  “引无数潮人竞折腰”的城市骑行有何魅力?



  在城市骑行者的眼中,领略城市的风光和浪漫,要从一场酣畅淋漓的骑行开始。直白地说,城市骑行就是骑车“轧马路”,不受严密行程的约束,也不设置明确目的地。骑行者脚踩踏板,在自由穿梭中寻找城市的不同侧面。
  赴山的襟抱,观水的灵秀。沿着崂山最美沿海公路蜿蜒盘旋,抬头是雄壮巍峨的山峦,俯首是蔚蓝广阔的大海。“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一路穿行,看山间云雾流淌、海面银光粼粼、茶田次第铺展、民房错落相间,好不惬意。
  解锁城市的诗和远方。循着成都天府绿道脚踩飞轮,经过怒放的三角梅、多彩的海棠、青翠的竹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看冬日暖阳穿过簇簇竹丛,路边农舍飘出袅袅炊烟,翩翩白鹭盘旋低鸣。一路走走停停,邂逅美景美食、拾遗乡间野趣。
  寻找城市最丰沛的细节。慢行在北京的胡同深处,京片子声声入耳,四合院高低错落;在青岛中山路天主教堂前的波螺油子路上颠簸骑行,看正在拍婚纱照的对对新人脸上洋溢着幸福;让骑行者们停下脚步的还有拐角处的咖啡厅、店家刚刚上新的冰淇淋、陈列琳琅的杂货店……街头巷尾的角落里总是藏着不期而遇的惊喜。
  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苗江路,广州的大学……骑行者们一路“追风”,一路看景。在白天,感受城市的活力四射、步履匆忙;在夜晚,收藏城市的万家灯火、岁月悠长。目的地不尽相同,但在一次次出发与抵达之间,总有意想不到的风景。
  《2023骑行消费观察》显示,2023年1-8月,骑行商品成交额同比增长40%,骑行服、公路车和自行车配件销量分别同比增长了98%、58%和45%。今年以来,骑行消费热已经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逐渐扩展到二、三线城市。


  在这股骑行热潮中,自行车已超脱了单一的通勤功能,而是复合了健身工具、社交货币等多种属性,串联起一种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这恰是城市骑行吸引骑行者的魅力所在。
  重建与城市的链接。城市的“性格”是复杂而多面的,骑行探索中总能发现不一样的城市。每一次骑行都是一次“重建与城市关系”的过程,也是看到城市不同侧面、感受城市不同“性格”的过程。
  人类学家项飙曾提出过一个观点:“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消灭附近’”。城市生活节奏快,城市人正逐渐丧失对“附近”的感知,不关注社区,也不关心城市。人在城市中生活,但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疏离。从这个角度来看,骑行正是在不断探索“消失的附近”,找回对“附近”的感知。正如一位骑友所说:“我忽然意识到,蹬脚踏板可以是一种最朴素的把自己交给这个城市的方式。”
  探索社交新可能。城市骑行已经成为骑行者的“社交货币”,并逐渐形成一种骑行文化。
  在线上,各大社交媒体上骑行帖子的相关热度居高不下。小红书上,以“城市骑行计划”为主题的浏览量超过6亿。骑行达人在小红书上分享在青岛滨海一线的骑行美景,日落归山海的极致浪漫引得一众网友艳羡;有网友分享在上海黄浦江东岸的骑行心得,从骑行路线规划、骑行体验到骑行设备交流,“群聊”热火朝天……
  在线下,周末可以约上好友一起去老城绕一圈,也可以相约下午茶或是骑行后的夜宵局,越来越多互不相识的人,在骑行中成为“骑友”。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随着国人对“双碳”目标认知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而城市骑行,环保无污染,自然成为人们的代步首选。
  在所有交通方式中,骑自行车可以算是一种“零碳”的出行选择。根据学术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此前发表的研究数据,如果地球上每个人每天骑自行车1.6公里,全球每年或能减少4.14亿吨碳排放;如果每个人每天骑自行车2.6公里,全球每年或能减少6.86亿吨碳排放。对骑行爱好者而言,追求绿色环保的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时尚潮流。



  城市是人的城市,自行车重回城市生活聚光灯下,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某种程度上,骑行是否自由,考验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品质。随着“骑行热”不断升温,许多城市都提出要建设骑行友好型城市。
  保障“路权”,让骑行快起来。在骑行环境的打造上,业界常提到“西边有巴黎,东边有北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城市规划者在北京率先建设了“三块板”道路,中间一块板(块)给汽车,两侧板(块)给自行车,自行车和机动车之间用绿化带隔开。这个道路体制影响了国内很多城市,也为保障自行车“路权”提供了模板。
  然而,目前自行车要顺利上路仍有不少“堵点”。比如,小汽车占用自行车道停车,导致骑行道变窄、骑行体验较差;一些骑行道“断头”,部分道路没有“非机动车道”,使得自行车直接“无路可走”。建设骑行友好型城市需要打通这些“堵点”,更加合理分配城市道路交通资源,保障和恢复自行车“路权”,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建设绿道,让骑行美起来。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河滨、溪谷、山脊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由此也往往是城市最美骑行路线之一。
  近年来,各大城市争相将绿道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打造城市精品骑行路线。成都以公园城市建设为契机,构建了1.7万公里的天府绿道绿色体系,推行“绿道+”模式,推动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相融合、休闲体验与审美感知相统一;作为典型海滨丘陵城市的青岛,将绿道建设列入公园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任务,通过绿道串联山体、河流、公园、道路,不断完善“一线、一环、三山”绿道体系。
  制定规则,让骑行安全起来。在骑行热情高涨之时,需要跟上的不仅仅是城市的硬件配套设施,还需在“软环境”上下功夫。
  目前,城市骑行存在骑手不戴头盔、在马路上并排骑行、逆行占用机动车道等现象,给城市交通埋下了安全隐患;机动车抢道、占道等不文明现象也让骑行者“寸步难行”。建设骑行友好型城市需要制定骑行相关的规则体系,并推动在公众层面形成广泛的慢行友好共识,让城市骑行“有章可循”“各行其道”。
  在强调人与城市重建链接的今天,城市正在变得更加可及、可亲、可感。分享城市“骑”遇,一起骑上车,开启与城市的这场浪漫约会吧!
(转自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