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新即墨
2023年11月15日
新即墨2023年11月15日02版面
以流程再造推动办案优化,打造检察服务办案标准化模式
一是分类定策。结合民营经济发展实际和办案实践,将涉案企业划分为自身犯罪、被犯罪侵害、被无故牵连等5种情形,分门别类制定办案对策和处理措施。比如,某公司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虽然涉及犯罪,但属于无故被牵连,通过风险评估确定为“二级风险”,依法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使企业得以正常生产经营,200余名员工工作得到保障。
二是分层研商。对存在较大分歧或难以作出决定的重点涉企案件,综合考量其社会影响、复杂程度等因素,按层级提交检察长、检察官联席会、市院服务民营经济领导小组进行集体研判、商定方案,保障案件办理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例如,孙某等12人假冒海尔企业注册商标一案,因侵权产品买家分布多个省份,案情复杂,经过4轮分层会商研判,最终敲定案件同步审查、同步补证、同步沟通、同步追赃办理方向,补充证据36份,在一个月内提起公诉并及时追回企业损失。
三是分级处理。围绕防止涉企案件“入罪即诉”“一诉了之”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探索实践“依法容错”机制,将办案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划分为破产倒闭、停工停产等“五级”标准,实行涉企案件“一案一评估”,明确所属级别,创新不捕不诉、变更强制措施、提出缓刑量刑建议等方式,作出有效防范和处置,最大限度降低司法办案对企业影响。去年以来,共依法对相应级别的涉案民营企业家及员工不捕8人、不诉15人。
四是分块服务。建立检察机关与工商联、商会协会、代表委员、链主企业等互联互通机制,创新搭建“检察+”联动服务板块,进一步延伸检察服务触角。其中,与工商联联合出台定点联系企业8条意见,先后走访企业85家,召开检企座谈会12次,解决法治问题53条;实行检察长与链长直通对话制度,畅通检企交流渠道,为重点产业链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检察服务保障。
以质效追溯推动落实优化,打造检察服务问效标准化模式
一是跟踪服务“增温度”。围绕避免“单纯办案,办完了之”问题,建立“一案一建议、一案一回访”制度,配套工作标准和评估规范,跟踪服务企业推进合规整改,打通涉企案件检察服务“最后一公里”。近两年,先后向35家涉案企业发出检察建议,整改违规事项39项,重建内部管理措施70项,帮助涉案企业实现经济目标和法治要求有机统一。
二是评估问效“增力度”。着眼于防止和解决检察机关办案选择性落实、降格变通等问题,强化检察服务全过程把控,对涉企案件办理的每个环节逐项创建标准化、可量化的业绩考评指标,考评结果与职级升降、入额退额、奖金分配等衔接挂钩,实行周调度、周通报,持续传导问效压力,推动形成了“办案想到标准、办案服务大局”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去年以来,办理的58件涉企案件,实现办案标准化率、案件走访评估率、涉案企业满意率3个100%。
三是动态优化“增准度”。按照“探索实践、总结提升、完善发展”思路,建立标准化定期查新和修订机制,边实践运行边完善标准。研究出台《服务民营经济标准化持续改进工作制度》,一方面动态补充更新检察服务标准化案例,实行“一案一释法”;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政策法律调整,及时更新升级检察服务内容和办案方式,将行之有效的新理念、新流程、新办法及时转化为新的服务标准,使检察服务标准化体系在持续优化中永葆生命力。 (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