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民生

04版:副刊

返回 2022年06月16日

烈士的亲人找到了!

新即墨      2022年06月16日     

烈士的亲人找到了!


(2022-06-16) 稿件来源:新即墨


  “敌人打来一发炮弹,他是为了救战友被弹片击中牺牲的。他在我心目中是大英雄!”董玉富烈士的女儿董绍莲说。
  6月9日,记者从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为烈士寻亲专班获悉,安葬在我区烈士陵园的孔庆兰烈士、董玉富烈士的亲人找到了。孔庆兰烈士的儿子孔凡志今年76岁,生活在烟台莱山区;董绍莲今年74岁,生活在烟台市区。

  孔庆兰烈士的儿子:
  从莱西骑自行车150里路到即墨祭扫父亲





  孔庆兰烈士的儿子孔凡志今年76岁,生活在烟台市莱山区院格庄街道要捷村。孔凡志先后在1968年和1995年两次来即墨祭扫,因年代久远,即墨烈士陵园联系不上孔凡志,发起了为孔庆兰烈士寻亲活动。今年5月,孔凡志得知消息后,主动联系了我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青岛英烈网记载,孔庆兰,男,山东省牟平县人,1919年出生,1947年6月参加革命,曾任解放军第32军某部3营担架连战士,1949年5月牺牲。现安葬于即墨区烈士陵园。
  孔凡志告诉记者,他父亲兄弟姊妹五人,三个男孩,两个女孩,父亲在男孩里排行老三。兄弟中只有他当兵,大哥在家务农,二哥1947年抽调干部南下,去了南方,后来在重庆黔江县工作。
  “我是独子,父亲参军时,我才1岁。我五六岁时,爷爷奶奶也去世了,那时我还不太记事。后来,母亲也很少说起父亲当兵的事,说起来伤心。”
  孔凡志听家里老人说,父亲结婚前,在大连华春照相馆做摄影师,1946年回到牟平与妻子结婚,婚后不到一年就去参军了。那时村里有很多人都去当兵了,但不一定分在同一个连队。孔凡志告诉记者,现在家里有不少父亲留下的老照片。
  “听说父亲在牟平当过兵,部队上有不少牟平老乡,都知道父亲有照相的手艺,当时有人劝他在部队接着做摄影师,他不同意,非要在一线当兵。母亲说,他那时想着当两年兵就回老家了,没想到……”据记载,孔庆兰烈士当时在部队是担架连战士。
  孔凡志说,1949年父亲牺牲后,政府工作人员来到家里,送了烈士证和抚恤金,烈士证至今还保存在家里。
  “父亲牺牲两三年后,家人得知他牺牲在即墨下泊村,也知道了他的安葬地点,母亲和大爷就一起赶到即墨,找到了父亲的安葬地。”孔凡志说,自打父亲牺牲,母亲一直守寡,去年,母亲95岁时去世。
  1965年,政府照顾烈士子弟,孔凡志被选送进位于莱西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读书。1968年临近毕业时,孔凡志和一位同学结伴,从莱西骑自行车骑了150里的路程,到即墨县民政局打听,并在城郊找到了父亲墓地。祭扫后,他和同学在墓地待了整整一下午。
  毕业后,孔凡志回到老家烟台牟平的工厂工作。1995年清明节的前一天,49岁的孔凡志带着儿子、女儿,来到即墨烈士陵园祭扫父亲,“我想让孩子们知道爷爷安葬在哪。”那时从他们所在的地方没有到即墨的公共交通,孔凡志乘坐出租车,花了430元,带着孩子来到即墨烈士陵园。
  “十年前,烟台莱山区(孔凡志老家后来属烟台莱山区)建设烈士陵园,我给父亲做了个衣冠冢,骨灰盒装了家乡的土。”

  董玉富烈士的女儿:
  父亲为救战友牺牲,他在我心目中是大英雄

  董玉富烈士是在志愿者王方贵的帮助下寻亲成功的。2022年4月28日,王方贵接到寻亲线索,另一位志愿者通过查阅县志,判断烈士籍贯可能是烟台莱山区董家庄,王方贵立即查询到了莱山区政府电话,通过工作人员找到了董家庄村主任。村主任表示,村里是有位名叫董玉富的烈士,女儿健在。王方贵联系到了董玉富烈士女儿董绍莲,了解情况后,把信息反馈给了莱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即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经核实,确认董绍莲就是董玉富烈士的女儿。
  青岛英烈网记载,董玉富,男,山东省牟平县人,1922年出生,1947年7月参加革命,生前为32军95师284团战士,1949年5月牺牲。现安葬于即墨区烈士陵园。
  董绍莲今年74岁,生活在烟台市区。“父母结婚才两个月,父亲就去参军了。父亲参军时,我还没出生。母亲说,父亲抱着报国的想法,执意去参军。”
  董玉富烈士兄弟四人,他年纪最小。董绍莲说,父亲是家族里第一个当兵的。“当时村里有好几个人一块去当兵,其中有个叔叔告诉家人,父亲为了救战友,被弹片击中牺牲了。”
  “听他们说,父亲作战非常勇敢,在特务连,是个非常精干的人。”董绍莲的语气里透着自豪。她从来没有见过父亲的照片,“父亲具体长什么样,我都不知道,都是听别人描述,个子高,长得帅。”沉默片刻,董绍莲又加了一句,“父亲在我心目中是大英雄。”
  董绍莲说,母亲怀她的时候,在姥爷家住,父亲部队转移,驻扎在离老家不远的地方,母亲得知情况后,就去部队驻地看望父亲。母亲生产的时候,父亲也不在家。母亲生产后,得了乳腺炎,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差点有生命危险,治疗了很长时间才痊愈,遭了很多罪。
  1949年,董玉富烈士牺牲后,政府工作人员来家里告诉家人消息,送来烈士证,家人只知道他牺牲在青岛,不知道具体的安葬地。
  董绍莲4岁的时候,母亲改嫁到了同村一户人家。爷爷在董绍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1958年,奶奶因为思念牺牲的儿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01年,76岁的母亲病重时,和董绍莲提起了当年的一个遗憾。母亲说,当年村里几户在青岛当兵的家属一起去部队看望,那时母亲住在娘家,也没人告诉母亲要一起去青岛。父亲当时就问他们,母亲怎么没来,邻居婶子说,“你对象给你生了一个闺女啊,所以没来。”母亲后来听邻居婶子说起这事,还说,“你当时怎么不告诉我一声,我能去看看他,说不定他还牺牲不了……”
  母亲嘱咐董绍莲,让她一定找到父亲的安葬地。董绍莲退休后,着手寻找父亲的安葬地。2013年,董绍莲通过烟台莱山区民政局,知道了父亲安葬在即墨烈士陵园。当年清明节,董绍莲就和女儿、女婿一起,去了即墨烈士陵园祭扫,此后,又来祭扫过三四次。但因他们没有和烈士陵园联系,陵园方一直没有烈士亲属的联系方式。
  “这两三年,受疫情影响,没有去即墨烈士陵园祭扫。等疫情好转,我和家人想再去即墨祭扫。”
  董绍莲告诉记者,他们家是革命家庭。解放战争期间,姥爷支前;舅舅是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前,在牟平县一个村里当支书。董绍莲的丈夫曾在青岛的部队当兵,后来儿子也当兵了,在陆军当通信兵,前些年退役了。
(张昌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