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蓝谷高新区:
优化营商环境 迸发新质动能
新即墨
2025年05月27日
新即墨2025年05月27日01版面

今年以来,青岛蓝谷高新区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依托即墨综合保税区和通用机场两大平台,在节能降耗、要素保障、搭建企业合作平台等方面精准发力,加快落实惠企助企措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推动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突出“绿色赋能” 激发企业转型动力
政策助力强信心。制定出台《青岛蓝谷高新区科技创新若干扶持政策》等文件,涵盖科技创新、节能降耗、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在政策引导下,青岛舜能机械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新能源储能项目,开展新能源储能柜生产、组装、测试,产品全部销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今年预计实现产值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
精准扶持促创新。设立节能设备专项资金,组织专业团队对企业生产设备进行能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企业精准推荐节能生产设备。邀请技术专家,为泰富科技等企业提供从项目规划设计到安装调试的全方位技术支持。目前,泰富科技、越海机械等企业投资700余万元,利用现有2万平方米厂房屋顶建成光伏发电项目,每月新增电量16万千瓦时,每年节约电费200余万元。
科学布局优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累计建成18万余平方米青岛智能装配式产业园等绿色建筑,引进总投资近10亿元的宏智腾手机出口、恩浦瑞反渗透膜等高附加值产业项目5个。投资3.6亿元建设3.2万平米绿色装配式企业孵化中心和创客中心,建成启用后将为园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创业指导等一站式配套服务。
强化“要素保障” 释放企业创新活力
“联”企服务,解决企业急难愁盼。制定《青岛蓝谷高新区党员联企大走访方案》,建立机关党员与企业“一对一”包联机制,每季度对包联企业开展走访,共梳理辖区企业“需求”7大类33项,挖掘“资源”4大类15项。针对企业反映的招工难问题,通过创新“共享机制”,为青岛深度包装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协调“共享员工”70余人,解决企业因员工短缺造成的产能不足问题。
“证”明价值,解除企业后顾之忧。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历史遗留问题,成立工作专班,全面摸排园区企业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将14家企业列入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办理批次,“一企一策”推进解决。目前,已为青岛舜能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办理了土地产权手续,有力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
“盘”活土地,实现项目“腾笼换鸟”。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通过收回、转让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即墨综合保税区政策及平台优势,盘活土地110余亩,引导穗禾集团增资1.5亿美元新建香港穗禾集成房屋智造项目,主要生产可移动折叠房屋等高端户外产品,已累计到账外资5000余万美元。
注重“互联共享” 凝聚企业发展合力
“携手共进”,新老企业抱团发展。建立新老企业结对帮扶机制,让老企业发挥传帮带作用,将自身管理经验、技术优势、市场渠道等传授给新企业。目前已促成10余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其中青岛天旺清水液压机械有限公司利用穗禾集团海外供应链平台优势,积极开拓欧美市场,新增海外订单3000余万元。
“指尖桥梁”,拓宽企业宣传渠道。在微信公众号设置《企业之窗》专栏,下设形象展示、政策解读等板块,累计宣传推介辖区优秀企业30余家,发布需求信息100余条,为青岛德慧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招揽专业人才20余名。
“观摩取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先后组织开展企业观摩活动3次,走进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示范企业。推荐企业参与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认定,诺诚化学品安全科技等4家企业先后获评国家、省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等称号,专精特新企业累计达到31家。图为青岛乾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控制中心。
(冯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