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民生

04版:副刊

下一版 2025年02月20日

全区安全生产警示会议召开 强调 深刻吸取事故教训 筑牢发展安全屏障   昨日上午,全区安全生产警示会议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全面部署全区安全生产工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区委书记韩世军出席会议并讲话,区委副书记、区长孙杰出席会议并传达了省、市领导同志有关批示要求,区委副书记孙授宾等领导出席会议。
  韩世军在讲话时指出,全区上下要以事故为警醒,深刻反思,引以为戒,扎实推动责任再压实、行动再发力、隐患再排查、机制再健全,为全区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韩世军强调,各级各部门单位要拿出过硬工作措施,全方位做好后续调查处置、隐患排查整改等工作。要持续加力抓好全区安全生产监管,严格执行“三管三必须”要求,开展好全区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要认真开展工贸企业、道路交通、燃气、建筑施工、森林防火、海上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防范,重点关注大型人员密集企业安全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从严抓好“九小场所”生产安全,全面排查企业安全隐患。
  韩世军强调,要树牢底线思维,保持严实作风,狠抓安全生产工作落实。要坚持决心下足、标准调高、措施定实,拿出全面细致、全盘掌握的实际行动。要重点强化前置预防和日常监管,切实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警惕性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增强工作责任感,积极主动开展工作,确保各单位之间沟通顺畅。要深度研究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严密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村居干部群众一线优势,发动群众同心协力绷紧安全弦,对风险隐患提前防范报告到位,有效发现和化解各类隐患,保障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刘云睿 周程林)
即墨综合保税区助力东风轻卡“奔赴”海外   日前,青岛即墨综合保税区智能卡口前,一辆辆满载东风轻卡的货车正在有序通关,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据了解,这批轻型卡车通关后,将销往非洲、美洲等海外市场,开启新的征程。近年来,青岛即墨综合保税区充分发挥自身的政策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保税经济,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通关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加快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图为出口海外的东风轻型卡车正有序通过即墨综合保税区卡口。
(冯健伟)
区领导到部分镇街指导民主生活会并检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   2月17日,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副区长丁明启到温泉街道参加指导2024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并检查2024年度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民主生活会上,温泉街道领导班子成员作对照检查和相互提出的批评意见。丁明启指出,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善于配合,保障各方面工作都能顺畅开展。要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按制度规矩办事,运用民主的办法汇集意见、科学决策,通过协商的方式增进共识、形成合力,着力营造同心谋事、舒心共事、齐心成事的好氛围。
  在检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时,丁明启指出,要着力加强思想建设,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学出坚定的政治信仰,学会管用的思路办法,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2月18日,副区长盛鹏到段泊岚镇参加指导2024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并检查2024年度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在认真听取了段泊岚镇领导班子成员作的对照检查和相互提出的批评意见后,盛鹏指出,此次会议既严肃认真、又和谐舒畅,开出了气氛、开出了效果,下一步要明确努力方向,立足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着眼长远制度建设,把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在检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时,盛鹏指出,要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要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各项工作,为段泊岚镇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袁培竣 范继业)
2024年即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产业增加值增速47.0%   经青岛市统计局反馈,2024年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产业增加值10.2亿元,同比增长47.0%,高于青岛市31.4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二。
  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正成为经济增长与创新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近年来,我区立足产业基础进一步深化改革,全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壮大发展。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共13家。
(秦贞燕)
2024年即墨区农业生产稳中有进   2024年,即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8.3亿元,比上年增长4.0%。粮食总产量45.6万吨,增长0.8%。肉蛋奶总产量24.2万吨,比上年增长1.5%。其中,猪牛羊禽肉产量9.4万吨,比上年增长4.0%,禽蛋产量10.6万吨,比上年增长12.6%。蔬菜瓜果产量72.7万吨,比上年增长3.2%。水产品产量32.0万吨,比上年增长3.3%。 (孙小斐)
蓝村:鞋企订单足 车间生产忙   春节过后,蓝村街道制鞋企业就开始铆足干劲,为新年实现新跨越开好头、起好步。
  近日,蓝村街道的青岛琴泽鞋业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机器运转声不绝于耳,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加紧赶制订单。工人们正加工一批新订单品牌时装鞋。经过春节假期的休整,节后恢复上班的工人们一个个精神饱满、干劲十足。“今年公司订单充足,为保证市场需求,工人们都是加班加点干,全力奋战新一年的‘开门红’。”公司总经理由基善说。
  该公司以开发、生产中高档女鞋为主,企业95%的员工为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让更多工人不再“离家飞”,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蓝村街道六里村的李法美就是受益者。“我家就在鞋厂附近,我在鞋厂上班已经2年多了,每个月有4000元左右的工资,还可以照顾家庭,感觉挺好的。”李法美高兴地说。
  “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这是多年来制鞋行业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其含义十分清晰——再严峻的市场形势也蕴藏着机遇,而抓住机遇的关键就是“工作”。在由基善看来,对于蓝村街道的制鞋企业而言,所谓“工作”,就是用坚持不懈的管理技术创新特别是诚信经营,精心打磨出品牌优势,不断创新和开拓市场。
  记者在一墙之隔的世豪制鞋企业生产车间看到每条生产线上都有工人在忙碌,放楦头、刷白胶、贴鞋底……经过20多道工序后,一双双崭新款式的女鞋就做好了,再经过小包装、打大包后,就可漂洋过海,到消费者手中。世豪制鞋企业老板蔡京虎是河北省石家庄人,20多年前,他从开始穿蓝村皮鞋、经销蓝村皮鞋,再慕名到山东省青岛市蓝村街道投资办厂生产皮鞋,可谓是对蓝村皮鞋有了深厚的感情。刚开始办厂时生产的皮鞋是通过工厂的销售人员一双一双地销售,工厂效益低。后来他开始接触、联络多个外贸公司,以拓宽海外市场。目前,该公司与国内外多家品牌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订单稳定充足,每年订单40多万双,生产的各类鞋子产品主要出口俄罗斯、朝鲜、韩国、阿联酋、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蔡京虎对蓝村皮鞋企业充满信心:“还有更多的品牌会进来,订单的趋势会朝着更明朗、更多元化、产量更大的运作模式来发展。开拓新兴市场成了蓝村皮鞋企业走下去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蓝村街道多措并举加大对小微制鞋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纾困解忧,引导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制鞋企业与时俱进上新智能化流水线和开展个性化定制业务,发展电子商务,大大增加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品牌效应。目前,蓝村街道制鞋企业的工人们正加紧生产订单产品,销往海内外市场。
(张涛 孙君)
于友利:深耕农业科技创新 用热情回馈土地   “我就是土生土长的即墨人,从小就是对这片土地有感情,我干了七年的种植业,2017年的时候我加入田瑞大团队,从事畜牧业。”在位于金口镇的青岛田瑞集团,不仅有高效运转的蛋鸡养殖新模式,还有一位致力于产业创新的农业工作者在默默耕耘与探索,他就是被评为2024年齐鲁乡村之星的于友利。
  从种植业到畜牧业,十几年来,于友利始终扎根农业领域深耕细作。在青岛田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倾注到工作中,不断探索蛋鸡绿色高效养殖技术,积极推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动农业发展向绿色化转型。
  “以前的养鸡方式,鸡在笼子里非常拥挤。国内养殖用地紧张,通过这两年的技术攻关,田瑞研发出了符合国情的第六代福利养鸡设备,笼位加宽加高加大处理。”青岛田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总监于友利说。
  你能想象出1个人养殖15万只鸡的情形吗?由田瑞自主研发的养鸡设备实现了从喂料、饮水、集蛋、消毒、清粪到温度控制等全过程智能化管理。在仅有1800平方米的土地上,6列12层的鸡舍内养了15万只鸡,是国内养殖层数最高、单栋存栏量最大、产值最高的鸡舍。企业从水源、食材、环境、监管四个维度入手,确保了鸡蛋的品质与安全。
  “一枚鸡蛋,不管养在哪里,营养价值是一样的,无非饲料在微量元素上有区别,公司水源是来于地下150米的深水,要经过一套反渗透过滤系统过滤,到达鸡舍整个过程是无污染的,技术人员全程监管,从鸡苗到生产过程到上市,都是由动物防疫部门进行监管,产品质量有保证。”于友利说。
  与此同时,于友利还带领团队积极探索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养殖粪污及种植废弃物发酵加工成优质生物有机肥回归农田,有效提升土壤肥力。
  “我们鸡场现在存栏是60万蛋鸡,厂区周边还有接近100多万的养殖量,厂区重新规划打造粪污集中处理中心,不光处理我们自己的,还处理周边的,迅速解决粪污问题,而且给养殖户带来一部分收益。同时,有机肥还田利用还能解决农田肥力的问题。”于友利说。
  “我们现在做的是要把农业标准化,保证消费者吃到的产品是安全而健康的,结合山东省科技特派员身份,把技术更好的宣传推广出去,能让更多的这个老百姓、养殖户,得到好处、得到效益。”于友利表示,未来他将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化工作,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助力构建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
(陈一豪 钟超)
区信访局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会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切实做好新形势下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远离非法集资陷阱。日前,区信访局组织党员干部召开会议,学习防范非法集资相关内容。
  会上,大家认真学习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详细讲解了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社会危害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内容,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非法集资行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让大家对非法集资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该局相关负责人强调,全体党员干部要将防范非法集资工作与日常信访工作紧密结合,在接待群众来访、处理信访案件等工作中,积极向群众宣传防范非法集资知识,提高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通过此次宣传教育活动,党员、干部们进一步增强了对非法集资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不仅要自觉抵制非法集资,还要主动向身边的群众宣传相关知识,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共同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区信访局也将持续推进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为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郑文)
区数字装备产业中心: 外资到账200万美元 招商引资喜迎“开门红”   近日,区数字装备产业中心引进的青岛泽沐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外资到账200万美元,实现招商引资“开门红”,为园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区数字装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始终把服务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制定出台政策汇编与服务手册,积极搭建政企沟通桥梁,完善重点外资项目专班推进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模式,为企业提供从项目签约、审批注册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的全流程“一对一”精准服务,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园区将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聚焦主导产业,创新招商方式,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造外资集聚新高地。
(王章)
推进非现场生态环境执法护航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即墨区日前召开的“打造高素质行政执法队伍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去年以来,我区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74起,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深入推进“环境更好 打扰更少”执法模式,非现场执法占执法总数40%以上,开展“企业环保法律服务日”活动11次,为企业解决问题64个。
  我区紧紧围绕环境质量改善的中心工作,推动落实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各项决策部署,为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提供了有力执法保障。
  下一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将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相关工作制度,进一步理顺全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运行机制,持续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日常检查与专项执法相结合的生态环境执法体系,建立规范有效的非现场执法工作机制,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融媒记者)
“开春第一鲜”,为什么是它?   “过了年,开凌梭,鲜得没法说”“只要它一上桌,就闻见了春天的味儿”……
  在山东沿海地区,如果说春天有仪式感的话,那就是从吃“开凌梭”起头的。正月十五过后,渔码头热闹得像开了锅。渔船陆续归来,鱼贩凌晨蹲守,大姨们挎着包健步如飞,目标只有一个——“开凌梭”。
  这鱼有多诱人?老渔民撂下一句话:“宁丢车和牛,不舍梭鱼头!”但也有人表示不理解:“不就是个梭鱼吗?入口一股土腥味儿,吃它白瞎那锅油!”什么是“开凌梭”?为啥人们的看法差别那么大?



  在山东沿海一带,人们总是把“开凌梭”与春天联系在一起。蛰伏一个冬天之后,活蹦乱跳的“开凌梭”奏响了春鲜季的序曲。
  一种“泥里挑食”的鱼。从字面意思上看,“开凌”指开春之后,河流冰凌融化;“梭”是梭鱼;“开凌梭”特指在这一时节捕捉上来的梭鱼。
  梭鱼,又名鮻鱼,为鲻科鮻属鱼类,在咸淡水中都能生长,多在港口、河口附近群集觅食。古人对梭鱼早有研究,明代的屠本峻在《海味索隐》中说,它“不嫌入淤而食泥”。梭鱼能在泥里“讨生活”,它的鳃耙密集,牙齿退化成毛刷状,常用下颌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类和有机碎屑。同时,它也能掠食水面上层的浮游生物。它的胃部肌肉发达,非常适合研磨和压碎食物。这样的生活习性和“饮食结构”,决定了梭鱼肉在大多数时候都“不讨喜”。
  一口“养精蓄锐”的鲜。然而,“开凌梭”完全是另一种味道。每到冬季,梭鱼都会从近岸浅水处游到深水区过冬。这段时间,它基本不进食,也很少活动。开春后,当冰凌融化流入大海,梭鱼会成群结队地游到河口附近觅食。这时捕捉上来的梭鱼,腹内空空,没有土腥味儿,肉质也紧实细嫩,被称为“开春第一鲜”。从立春到惊蛰期间,是梭鱼的“最佳赏味期”。过了这段时间,梭鱼胃口大开,吃的东西多了,肉质随之变粗,土腥味儿也回来了,有的还有一股淡淡的“柴油味儿”,有“六月梭臭满锅”的说法。



  梭鱼的名头很响,但容易“鱼目混珠”。网上的一些介绍也很不靠谱,让人们一不小心就错选了“梭鱼的亲戚”。
  学会看“眼色”。人们想买“开凌梭”,有时却买成另一种鱼——鲻鱼。尤其是随着天气渐暖,时常有人在海边用网捞梭鱼,其中就夹杂着不少鲻鱼。鲻鱼属于鲻科鲻属,与梭鱼是“近亲”,二者长得非常像。
  清代的郝懿行在《记海错》中说,“鲻之言缁也,其色青黑而目亦青”,还说,“又有梭鱼,其形与鲻鱼同,惟目作黄色为异……今登莱海上冬春间多有之”。这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观察力,不仅写出了鲻鱼青黑色的特征,还点出要想区分梭鱼和鲻鱼,“看眼”就可以。梭鱼的瞳孔外圈是红黄色,也称“赤眼”“红眼鱼”,网友调侃其“熬夜等春来”。鲻鱼的瞳孔外圈则颜色发白,也称“白眼”,网友调侃其“大概冻懵了”。
  当然,鲻鱼味道也不错。古人有诗说,“鲻鱼佐餐胜鲈鱼,最好桃花泛浪初”。而且,鲻鱼的鱼子可制鱼子酱。
  其实没“狼性”。关于梭鱼,人们有一些误解。比如,很多人说梭鱼也叫“海狼”,凶猛堪比鲨鱼。这实在“高看”梭鱼了,它虽活泼好动,但并无攻击性。“海狼”指的是魣科魣属的鱼类,是肉食性鱼。有些地方也称其为“梭子鱼”,但跟我们说的梭鱼截然不同。
  此外,渔民有时还能捕到一种“香梭”。它名字里有个“梭”字,但其实是狗母鱼科蛇鲻属,跟梭鱼“八竿子打不着”。



  在山东,把“开凌梭”当“心头好”的,不光是青岛。
  游遍滨海的餐桌。每年开春后,“开凌梭”就挂着冰碴,“游”进沿海万千百姓家。除青岛之外,东营、滨州、潍坊、烟台、威海、日照等沿海地区,都有吃“开凌梭”的风俗,只是称呼有所不同。比如,在烟台叫“开冰梭”,也有地方叫“开凌鮻”。其中,黄河口、大沽河口等地所产的“开凌梭”,格外肥美。
  倾听岁月的足音。如今,山东出产的“开凌梭”大多是海捕的。而过去,山东曾是养殖梭鱼的重要基地。上世纪50年代,女姑口村的渔民捕捉梭鱼后,在鱼池中放养成功。
  “不挑食,好养活”的梭鱼,也成为青岛最早开始养殖的鱼类之一。为了推动梭鱼大规模养殖,黄海水产研究所的雷霁霖和同事一起,拜渔民为师,克服重重困难,率先实现了国内梭鱼人工繁殖零的突破。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大菱鲆、海参等名贵水产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梭鱼养殖明显减少。
  梭鱼身上,铭刻着新中国第一代海水养殖“拓荒者”的心血,也见证着技术的迭代升级和时代的日新月异。



  你知道“开凌梭”怎样做才好吃吗?对于城市来说,又该怎样利用好“开凌梭”的价值?
  “菜单常新”。在山东沿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吃“开凌梭”的方法。在青岛,常见的做法有清炖、红烧、酱焖等。下锅前,须将梭鱼腹内黑膜剔除干净,然后用文火慢炖,可最大程度地保留其鲜美和营养。在潍坊,有一道名吃叫“梭鱼抱蛋”,就是用“开凌梭”炖猪肉丸,出锅前撒韭菜末,雪白的汤汁、碧绿的韭菜,令人垂涎。在威海,人们用梭鱼肉剔骨、去刺、切丁,跟肉馅一起,包成包子,鲜味扑鼻……
  不过,要想更好地吸引年轻人,还得不断更新菜单,不能总是“老三样”。近年来,东营通过举行“黄河口开凌梭美食节”,吸引了众多目光。当地开发的“红虾酱烧开凌梭”“香椿开凌梭疙瘩汤”“葱烧开凌梭泡馍”“渔家蒸鱼肠”等菜品,令人耳目一新。
  “故事入心”。“开凌梭”虽鲜美,但在文化层面还需深入挖掘。比如,人们提起鲅鱼时,想到的是孝文化,还有一系列故事。而目前与“开凌梭”相关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似乎并不多。
  其实,“开凌梭”也是海洋文化的独特符号,可以成为地方文旅的IP。有的地方,渔民在捕捉“开凌梭”前会举行仪式,祈求大海赐予丰收。相传,在河流入海口捕捉“开凌梭”时,渔民能隐约听到冰凌化开的声音。
  “开凌梭”不只是一条鱼,也是第一缕春的消息,是勤劳的人们,挥洒汗水向丰收迈出的新一步。一个蓬勃而又丰盈的春天,就此拉开序幕。

(转自青岛宣传)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