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圈”出的城市生活
新即墨
2024年10月24日
新即墨2024年10月24日04版面

黄军岩 摄
你是“圈里人”吗?
当你走出家门,穿过绿荫小道,绕过几个街角,就能在公园“躺坪”;当你渴望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家附近体育馆的大门正向你敞开;当你想改改不合适的裤脚,街头的修理摊就能帮你解决……
以15分钟为“时间标尺”,很多城市划定了一个又一个“圈”:15分钟文化圈、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漫步圈、15分钟养老圈……不同内容交织而成的15分钟生活圈在城市中加速构建,“圈”出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15分钟,城市规划为什么要在这个细小的时间刻度上反复研磨?以它为尺度,城市画了哪些“圈”?
一
15分钟,这是一个时间标尺,但在城市中,这成了一个衡量“幸福感”的鲜活刻度。
在城市规划界,有一个“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这是近年来城市的规划方向。它通常指的是,一个基本单元的服务人口在5万—10万人,以家为中心的15分钟步行路程内,居民尽可能享受到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如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
烟火气,15分钟里的“柴米油盐”。
3分钟,能下楼取个快递;5分钟,能到社区食堂吃午餐;8分钟,能沿着林间步道散步;10分钟,能去社区医院配药;12分钟,能到附近的菜场买个菜;15分钟,能接放学的小孩回家……
在很多城市的15分钟生活圈中,运动场地、文化广场、卫生服务站、学校、药房、银行等服务点一应俱全。居民步行一刻钟内即可享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服务。
多面手,关照好每个“边边角角”。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15分钟生活圈有不同的理解和期盼:有人期待有便利店、早餐店、菜市场,有人盼望画展、鲜花和咖啡,有人需要居家养老、助餐助医、普惠托育……
当下,15分钟生活圈以“六边形战士”而著称。比如在青岛,依托现有的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等打造的“15分钟养老助餐服务圈”,让更多老人就近吃得饱、吃得好。又如在上海,各种各样的快闪市集,“各美其美”的咖啡品牌等纳入圈中,满足年轻群体对多元化社交娱乐的需求。
二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从空间的角度来认识和建构城市,“15分钟”,对一座城市而言,无疑是一个具象的时间刻度。
从巴黎到纽约,从《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到《墨尔本规划2017-2050》,15分钟这个时间概念在城市规划中被反复提及,我们不禁思考,城市为何以此为刻度,不断拓展内涵外延?
5分钟,探索“小尺度”里的美好。
我们怎样塑造城市空间,空间就赋予我们怎样生活的可能性。一座城市要有大手笔、大尺度的规划建设,也要有小尺度里的温情和烟火气,它们共同构成人在城市的诗意栖居。
从购物圈到文化圈,从饮食圈到休闲圈,城市规划的手笔,向着日常生活的细部发力。在小尺度里探索,一点点改变,点亮生活的“小确幸”,让城市变得更加舒适宜居,市民的小日子也会更加从容惬意。15分钟,是时间的尺度,也是城市治理的温度、人间烟火的气度、美好生活的刻度。
三
在15分钟生活圈之内,很多城市以社区或楼栋为圆心进一步细化,画出多个“5分钟小圈”“8分钟小圈”“10分钟小圈”。当下,什么样的生活圈,才称得上好?
“圈”住需求。
半径15分钟之内,将民事理顺,将民心聚拢,正是15分钟生活圈的要义所在。一个个圈的建设,要看看群众需要什么、市场缺什么,就重点建设和发展什么,精准满足百姓的需求。
因“圈”制宜。
社区是15分钟生活圈的基本单位。不同社区运营环境不同,居民的人口结构等有所差异,打造15分钟生活圈要“因城施策、一圈一策”。
根据社区居民消费习惯、商业网点底数等情况,靶向发力。比如,青岛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试点社区,连锁品牌便利店成为主力,2500多处便利店,基本覆盖全市所有社区。
圈圈相融。
建设15分钟生活圈,涉及多目标、多系统、多主体协同。实现“一圈多能”,要避免不同部门零散地“各自画圈”,而要逐步实现“多圈合一”。一些城市的15分钟生活圈,正在步入科学、集约、高效发展的“圈圈融合”。
上海市徐汇区打造的“生活盒子”,就是融合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15分钟托育圈”“15分钟医疗圈”以及“15分钟健身圈”的社区生活服务综合体。四川成都,“15分钟养老圈”与“15分钟文化圈”融合,既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还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
当下,在你生活的城市,15分钟生活圈地图还在不断扩容。这些“城市一刻”,是柴米油盐的生活日常,是色彩缤纷的生活氛围,是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是浓浓的城市温情……
(转自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