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斌到即墨区乡村振兴联系点调研
韩世军陪同调研
9月4日上午,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孟庆斌带队到即墨区乡村振兴联系点调研,区委书记韩世军,区政协主席宋宗军陪同调研。
孟庆斌一行先后来到灵山街道泉上村、灵山花卉产业园、青岛锚链股份有限公司等,调研美丽乡村、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座谈会上,孟庆斌对灵山街道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孟庆斌强调,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深入联系点走访调研乡村振兴工作进展情况,帮助厘清工作思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要积极实施国企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开展“一对一”结对,建立“合作+帮扶”模式,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模式合作,协调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壮大生物医药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文旅研学资源、提升数字化基层治理能力、做好土地要素保障等方面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专业协会和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合作,以科技赋能、数字赋能农业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孟庆斌要求,全市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乡村振兴八大行动的决策部署,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韩世军在讲话中表示,即墨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确保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将精准梳理和规划项目,坚持产业先行、特色发展、培育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基层治理等各项工作,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王新双,区政协副主席汤凤兰参加活动。
(韩伟绩 于晓佳)
目前,全区共有45个“无废城市细胞”参与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总数达到5家——
建设“无废城市” 推动绿色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我区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以“无废工厂”“无废细胞”为依托,在实现从源头减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城市废物管理处置水平,持续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作为汽车生产的主要环节之一,涂装工艺在实施中会排放废水、废气和废渣,“三废”产生量占汽车生产过程中的80%以上。为从源头减量,今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实施了涂装生产线的环保升级改造,在提升喷涂自动化率的同时,车间危废排放量也大幅降低。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环保卫生室主任邢志凯介绍,涂装车间漆雾补集原来是采用湿式文丘里结构,单条产线年危废产生量200余吨,通过改造成干式大纸箱工艺结构,消除了弃渣的产生,只是产生少量的沾漆废物,整体危废产生量降低98%以上。
“无废工厂”是“无废城市”建设的细胞工程之一,近年来,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大力实施“无废工厂”创建,累计投资1.2亿元,实施改造项目15项,企业的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磷化污泥干化设备可以把磷化污泥的含水率从80%降到30%,污泥排放量降低70%。以前每年产生磷化污泥大概500吨,现在只有100吨左右。”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班长刘召华介绍说。
打造“无废工厂”,推动绿色发展。目前,一汽解放青岛公司平均每年可实现固态废弃物减量400余吨,碳减排4000余吨,通过固废减量企业每年取得经济效益约50万元。
除了从源头减量,我区还通过物联网等手段加强区域内小微企业的危险废物管理。青岛德乾诚固废回收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工作。今年三月,区环保部门依托企业探索建立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智能平台,目前,平台已收纳包括印刷包装、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等在内的小微企业200多家。
据即墨区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智能平台技术负责人王保文介绍,将小微企业全部纳入到可视化、规范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全区范围内的产废单位分布、危险废物具体的种类、每年产生的数量以及整个危险废物的运输、转移都可以在平台上体现。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小微企业进行一个分级分类和网格化管理,最终实现小微企业危险废物从产生、运输到转移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我区以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生活源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和危险废物等多领域为重点,协同推进7个“无废城市”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全区共有45个“无废城市细胞”参与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总数达到5家。
(王海磊 孙毅)
区十九届人大常委会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昨日上午,区十九届人大常委会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党纪学习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会见出席全国人大加入各国议会联盟40周年纪念活动和接见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讲话节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共中央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以及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部署下一步工作。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王宝善主持会议并讲话,指出,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省委全委会精神结合起来,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走在前、作示范。要突出求真务实,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全委会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紧扣全区发展大局,紧盯民生保障,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加强重点领域监督,全力推动区委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要以开展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为契机,深入宣传全过程人民民主即墨实践新成效,进一步讲好即墨人大故事、民主故事、代表故事。
会议还研究了人事任免事项。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伟、闫丕云、王将德、王豪先、江黎明分别参加和列席会议。 (周程林)
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守牢耕地红线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区坚持以政策为导向,以制度为抓手,全面开展加强耕地保护、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相关工作,从源头查缺补漏,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区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责任制,坚持以制度创新推动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落实,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模式,形成机制完善、运转高效、监管有力的工作体系。落实耕地保护“耕地、田长一本账”,制定《即墨区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细则》,分级组建“田长制”办公室,全面推进镇街“田长制”实体化建设;实施耕地保护包案包片制度和“红绿”牌挂图作战机制,摸清底数建立台账;依托“田长智治”线上APP平台,构建镇、行政村、自然村三级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目标底线。 (袁培竣 钟超)
我区87名教师获评青岛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
日前,青岛市教育局官网公示了2024年度青岛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名单,我区87名教师获评青岛市级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 (王功修)
实践阵地联通城镇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跃大街小巷、文明新风吹遍田间地头——
倡树文明新风 擦亮即墨幸福底色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更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
实践阵地联通城镇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跃大街小巷、文明新风吹遍田间地头……今年以来,即墨区立足“用足、用好、用活”三用六字决,配套落实“围绕中心、贴近民意、赋能致富、铸造民魂”四个方面措施十六字工作方针,坚持全域推进、全面深化、全民实践,从夯实基础向提档升级转变,从外聚人气向内聚人心迈进,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热在基层、强在基层,有力推动市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
多方共建,实践阵地提档延伸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即墨区不断整合全域资源,在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五有”标准全覆盖的基础上,整合博物馆、图书馆、青年之家、妇儿中心、即墨古城等区级阵地资源,整合盘活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基层阵地资源,每个村庄建有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家庭站,构建起了“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贯通,中心、所(站)、基地、工作室密切联动”的文明实践“大矩阵”,推动文明实践力量下沉,让新时代文明之风飘进千家万户。
前不久,青岛技师学院的学生走进大信街道向阳红生态旅游采摘观光专业合作社。期间,合作社负责人刘智讲述了“非本土”水果的特点,回答了学生们关于种植大棚设计方面的提问。
即墨区探索建立“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推进文明实践向高校、企业延伸。
加强与青岛技师学院等驻即高校合作,通过扩大红色文化、本土资源、特色IP三大“原生”优势影响力及技能“四送”培育能工巧匠,走出一条校地携手、辐射提升学生素养及幸福感的“即墨路径”。
用好袁家屯党支部旧址,创新构建“1+1+N”志愿宣讲矩阵(即1名老党员、1名学龄前儿童、N名青年志愿者),开展红色经典宣讲“传帮带”系列活动57次,协助域内学校培育红色宣讲员130名;依托农耕特色资源,开放特色果蔬大棚,同步探索家园、校园、田园“三园一体”育人模式;邀请以古琴、酱豆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进行非遗技艺讲解培训,协助学校探索非遗“订单式”培养方式;立足技工院校办学资源优势,探索“送服务”“送课程”“送爱心”“送人才”技能四送服务模式,开展送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实践所(站)活动200余次,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80多件,直接受益人数6500余人……
在青岛百联奥特莱斯广场、蓝村街道工业园区建立4处文明实践流动站,一对一服务企业发展,实现辐射半径1公里内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实现文明实践向企业延伸。
多元共享,赋能铸魂服务群众
“只要你肯努力,只要你肯奋斗,人生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改变!”这是即墨区蓝村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宣讲员张淑宝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张淑宝是青岛东一胶带有限公司工人,16岁外出打工,历经11年考取山东大学等三所大学四个学历文凭,两个学士学位,两本高中教师资格证等12本证书,被称为“励志哥”,成为新时代不懈奋斗追求梦想的工人典型。从培育文明实践宣讲员入手,蓝村街道打造张淑宝宣讲名师工作室,定期在工作室开展宣讲员培训,培育壮大街道文明实践宣讲员队伍。
即墨区将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打通,让百姓在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乐享生活、收获新知,转变生活理念和方式,实现自我提升,形成新时代文明风范。
日前,在龙泉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全新打造的助农共享直播间,轮值主播满贡村党委书记刘永龙带来一场直播带货。作为即墨区重点打造的文明实践展示区,龙泉街道莲花田园片区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发挥片区内文旅、农旅、智慧养老等阵地、家室、人才资源优势,打造文明实践助农共享直播间,邀请辖区网红党支部书记和网红达人进驻,以“一件农产、多人推介、多个平台”的矩阵直播形式,帮助老百姓在家门口销售农副产品,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即墨区在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通过“即宣即讲”“北安青年说”“乡间大课堂”等开展理论宣讲活动,让群众听得懂、坐得住,在春风化雨中感受到新思想的魅力,增进对党和国家的感情。
多点共创,文化社区有声有色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其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即墨聚焦社区这一基本单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阵地,选取试点社区,统筹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传承发展、文化文明创建,打造文化社区共同体,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通济街道即发阳光城社区聚焦“红色文化”,通过“红色驿家”“红色业委会”等凝聚红色力量,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引领居民自治。37名爱心楼长更是社区文化文明的有力践行者。前不久,社区的文艺汇演,从人员招募、节目筛选排练到现场布置、主持、表演,都由他们负责。广泛发动社会组织成员、党员中心户、社区妇女骨干积极参与,是“社区搭台,居民唱戏”的一次成功实践。
“姐妹们,今晚6点半,社区三楼活动室有培训,不见不散。”社区群里,张女士招呼着自己的广场舞伴前去参加培训。北安街道新惠社区是新建社区,居民结构复杂,为提高新老居民融合度,社区以满足居民文化需求为切入点,通过日常走访收集问题,依托“同心发展农工行——舞动健康新生活”“老孙说事”等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培育新惠艺术团、惠大姐等群众性社团组织,开展专家义诊、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等活动,使广大新老居民逐步走出家门、交流互动、融入社区,激发“家园意识”。
即墨区将探索特色文化社区建设作为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坚持设施载体建设与人文内涵挖掘打造同步实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按照“一社一特色 一社一品牌”的标准要求,聚力打造特色载体,不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档升级——
按照“4567”创建路径,建设“四融”综合体,实现阵地、队伍、活动、资源融合;
抓好“五美”环境,打造优美社区、秀美街巷、景美楼院,培育和美家庭、德美居民;
突出“六个一”引领,确定一幅发展蓝图、一个文化品牌,一套标识系统、一条文化街,一套治理体系,一个好的生活方式;
深化“七大”活动,突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基层精神文明创建、全环境立德树人、“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和谐邻里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推动社区治理模式向文化驱动转型。
多维共树,美德新风沁入人心
“剧本大家都看了吧,这期是关于文明养犬的主题……”作为《我来说法》栏目的编剧、导演,吴瑞芹简单介绍了剧情。“就这么个事,大家准备准备,来,3、2、1,开拍!”
即墨区将移风易俗融入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倡树,创新开设《我来说法》栏目,拍摄制作节目90期,通过居民自拍、自导、自演的方式,以身边人讲身边事,搭配法律解释,助力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
同时,强化美德教育引导,推选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优秀志愿者等,组建美德健康宣讲生活方式志愿服务队;用好《如此生活》辅导书,通过开发文创产品、普及公益广告及读书分享会、座谈会等形式,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抵制不良风气、抵制陈规陋习、自觉践行文明婚丧新风尚。
即墨区还高度重视“我们的节日”品牌塑造,从顶层设计、典型培育、融入日常三方面入手,持续推出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系列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加快推动移风易俗;推广倡树新式礼仪,深化新时代结婚礼堂建设,打造“古礼新韵爱在即墨”集体婚礼品牌。期间,举办青岛市“古礼新韵 共享良缘”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等3场集体婚礼,32对新人以实际行动倡导婚事新办、践行文明新风。
图为村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热情起舞。
(杜梅)
青岛名师林佳鹏业务精湛,教学成绩优秀,先后出示青岛市“一师一优课”、青岛市“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青岛市“名师交流课”——
他像一盏灯 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能在学校需要时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作为一名教师,他业务精湛,教学成绩优秀,先后出示青岛市“一师一优课”、青岛市“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青岛市“名师交流课”,被评为青岛名师;作为班主任,他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所带八届初三毕业班,三次荣获青岛市先进班集体、一次即墨区优秀班集体,先后获得区优秀新教师、区初中教学质量优胜班主任、区优秀班主任。
他,就是即墨二十八中教师林佳鹏。
勇挑重担,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2015年,林佳鹏入职即墨省级旅游度假区中学,任教九年级物理,担任班主任。当时学校缺少物理老师,化学专业出身的他放下“老本行”,二话没说,毅然接下这一重担。他一边抓班级管理,一边研究物理教学。凭着一股子拼劲,在物理教学上取得很大突破,他任教的3个班级成绩都很优秀。同时,他担任班主任的九年级2班中考取得优异成绩。
这期间最难的还是九年级下学期,根据中考复习计划,需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复习完八年级物理上下两册。而林佳鹏没教过八年级物理,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他积极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潜心钻研各区市历年的中考真题。一学年下来,他做过的习题集堆满了桌子,摞在一起比电脑屏幕还高。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各种笔记,有做题和红色改正的痕迹;有标注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和重点;有需要表扬的学生名单……随机抽取一份,他都能清楚说出哪个知识点需要强调,哪些题目需要再练一练。
2019至2020学年,九年级有一个班同时缺少化学和物理教师。林佳鹏主动请缨,承担起两门学科的教学任务。两门学科知识体系各异,重难点也不同,研读两科教材过程中,要不断地切换思维模式。刚讲完物理的力学原理,又得转换到化学反应,刚讲完化学离子共存,又得转换到物理的电学计算。为避免出现物化偏科,他创新运用了“捆绑评价”模式,两门学科都好才行。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他是“物化老师”,中考时,他所带班级物理、化学都取得优异成绩。
创新教法,化学原来如此有趣
化学课上,林佳鹏给学生表演了一个“小魔术”:随着神秘液体滴入,杯子里的红色液体瞬间变得透明,学生们十分惊讶,发出啧啧惊叹。
为给学生们呈现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化学课堂,林佳鹏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备课,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惊喜和趣味。在讲解“酸碱中和反应”时,他带来白醋、柠檬汁、小苏打等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物质,先让学生猜测酸碱性,再通过实验验证。明白酸碱中和反应原理后,他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这一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胃酸过多时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蚊虫叮咬后涂抹肥皂水、吃松花蛋时蘸醋可以消除苦涩味。这样的教学方式巧妙地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知识点,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化学魅力。
倾注关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为班主任,林佳鹏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他深知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关键时期,心理变化和困惑需要得到及时关注引导。
有一次,一名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林佳鹏发现后并没有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地倾听他的烦恼和困惑。在交流中,他了解到,该生因为父母的期望过高,感到压力巨大。他一边做好引导,一边鼓励该生要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进步。同时,与任课老师一起去该生家走访,与他父母沟通,希望他们能够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该生逐渐调整了心态,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中考最后一天下午,林佳鹏目送同学们离校。这名学生转身,在他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眼睛通红地说:“林老师,谢谢您!”那一刻,他觉得这些年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教育的道路上,林佳鹏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学生前行的路。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坚守自己的教育初心,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图为林佳鹏在给学生讲解物理难题。
(谭长远)
美,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