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何以“曰”到年轻人心坎里?
新即墨
2024年07月16日
新即墨2024年07月16日04版面

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孔子——或是思想深邃的智者、循循善诱的老师、谦逊儒雅的君子,或是能文能武的“六边形战士”、善于抖包袱自嘲的性情中人…… 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却不改初衷。他的思想,穿越了2500多年,仍熠熠生辉、深受追捧。
今天,众多“90后”“00后”扎堆研究“孔夫子的话”,从中发现人生的智慧,获得解开困惑的钥匙。
7月10日至11日,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孔子故里山东济宁曲阜举办。十届论坛一次次发出“尼山声音”,让“子曰”传到了更多人的心里,也传向更广阔的世界。
精神内耗怎么破?
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动,心中已遇万重山;行未果,假想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在脑海悬;患得又患失,想卷卷不动,想躺躺不平……自己和自己拉扯,就好像内心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如今,不少年轻人正被这种“精神内耗”所困扰。
大量的心理资源被过度消耗,“还没被困难打败,就先被自己打败了”,怎么破?
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身体力行,治疗过“精神内耗”。
用坚定对抗内耗。“陈蔡绝粮”是孔子一生中最紧要的关头之一,他和弟子被困荒野,饭都吃不上了。子路生气地问:“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舒卷自如,满满的正能量。
用“自嘲”来解压。比如,孔子到郑国时,一次与弟子走散,站在城墙东门旁发呆,被一位郑国人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狗”。这个描述最初由子贡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他接受了这一比喻,并认为这并非贬低,而是一种现实写照。
用转移注意力,给自己换个心情。比如,在怅然失意的时候,孔子就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翻译过来就是,“如果我的主张实在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去海外。能跟从我的人大概只有子路吧!”
在困境中,拒绝莫名的妄自菲薄,走出无意义的自怨自艾,多一分“钝感力”和“松弛感”,就能减少精神内耗。
智者入不入“爱”河?
无论是面对亲情、爱情,还是友情,这届年轻人对亲密关系都有自己的理解,还衍生出一些新词汇——“恋爱降级”“断亲”“扫兴式父母”“搭子社交”……
他们一边期待爱和陪伴,一边又小心翼翼地试探;一边把“一切看淡”,一边又急需一个“情感出口”;一边渴望亲密无间,一边又想保持边界感……
明明需要爱、期待爱,但还没学会如何去爱,有时会受伤,有时又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他人,怎么办?
有网友说,孔子的第二重身份,是亲密关系导师,向世人传达人际相处之道。
如何与父母相处?子曰,“色难”,强调对父母要真心实意,和颜悦色。如何跟朋友相处?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强调人跟人关系再好,也要有“边界感”。如何跟爱人相处?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强调正视欲望,温柔相待,是人最基本的需求。
事实上,不论是何种亲密关系,都只是提供了一个“镜像自我”,它让人不断通过碰撞看到自己,并学会信任、理解、包容、沟通……让自己变得更好。
担心活成“社会边角料”?
“相貌平平、资质平平、收入平平,我就是个社会边角料、小透明”“小时候以为自己能成为科学家、企业家、成功人士,现在感觉自己‘啥也不是’”……网络上,一些年轻人自嘲“活成了社会边角料”,他们渴望被看到、被赏识,却又似乎有心无力、不得其法。
从孔子的经历来看,他在这个问题上太有“发言权”了。
孔子三岁即丧父,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十六七岁时母亲也撒手人寰,可谓备受生活捶打。孔子成名后,曾有人赞扬他,“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孔子却很坦然地回应:“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为了谋生,孔子会做多种“粗活杂活”。但即使是在平凡岗位上,他也兢兢业业。比如,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官,把一笔笔收支账目计算、登记得清楚明白;当过管理牲畜的小官,将牛羊喂养得膘肥体壮。在工作中,孔子坚持学习,不断“点亮更多技能树”,实现进一步发展。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意思是不要担忧没有职位,而应担忧自己有没有胜任理想职位的本领和才能。在机会来临之前,我们需要不断强大自己。他还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应该像定型的器皿那样,仅具有一种性质或功能,而应该具备多样性和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环境和场合中发挥作用。
平凡岗位也能出彩,杂活琐事也能学到真知,不妄自菲薄,不给人生设限,不断充实自己,这样也能活出属于自己的“小骄傲”。
一定要跟着“社会时钟”走吗?
“18岁努力考上好大学”“前脚出校门后脚进职场”“快30岁了也该结婚生子了”“在什么年龄段就干什么事”……当这些声音频频在耳边响起,一些年轻人不禁困惑:“非要跟着‘社会时钟’走吗?如果不‘卡点’会怎样?”他们想要尝试不同的“节奏”,但又担心会“一步错步步错”,过不上“正确的人生”。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人将此理解为早期的“社会时钟”,而实际上,这是孔子对个人成长历程的“复盘”,并非对人生历程的规律性总结。
现实中的孔子,并不囿于一定之规。他认为,“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也就是说,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应该是灵活变通的,不局限于一种固定的看法或做法,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孟子曾评价孔子,“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看岗位合不合适,该快走就快走,该久留就久留,该闲居就闲居,该做官就做官。
孔子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干什么”,一直坚持自己的社会主张。为此,他不惜冒犯当时势力日炽的季孙氏、孟孙氏,反对他们对礼制的破坏,还因此被迫周游列国。他勇于直面“道之不行”的现实,去寻求哪怕最微弱的可能性。
紧跟时代的节拍,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节奏”,大胆向前走。
要不要“立人设”?
你是“淡人”还是“浓人”?是“I人”还是“E人”?
如今,很多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人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立人设”像是一种心理暗示,使得年轻人能够更加清晰地定义自己的特质和优势,增强个人“识别度”。
孔子也“立人设”。比如,他说自己是“苦孩子”,“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说自己忠信,而且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样的人设,拉近了他和学生的距离。孔子还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人格——君子。《论语》里,“君子”共出现了107次。
朝着这一“自我设定”,孔子不断“修炼”,最终成为圣贤。而后人也给予孔子很多“人设”——粗略统计,从鲁哀公的“尼父”,到清朝顺治皇帝的“至圣先师”,15个帝王先后给过他16个封号。
不过,孔子看得很透,他直言自己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没有被困在完美人设里。生活中,他以本色面对学生,从不让自己背上“偶像包袱”。他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被子路等弟子“狠怼”时,也一笑置之。
孔子还形成了一个“升维策略”,提出了更高维的概念,那就是“和”。孔子的内心是包容的,思想是开放的,让人们看见了一个满身才华的可爱长者。这样独一份的style,有谁不爱?
“年轻气盛”是坏事吗?
“‘00后’整顿职场”“年轻人开始整顿相亲角了”“大学生暑假实习整顿网红店”……年轻人的“整顿之风”盛行,很多人感慨:“真是年轻气盛啊!”
年轻为什么会气盛?研究表明,因大脑前额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青少年容易情绪化、爱冒险、易冲动,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成长环境较好,见识较广,自我意识更强,看见不合情理的事,就想站出来、说出来。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少年壮志不言愁”。年轻气盛常常带来前瞻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促使人们敢于尝试挑战极限和突破传统思维。
“谦逊”“儒雅”……这是孔子留给人们的一些印象标签,但其实他也曾有过年轻气盛的时候,还因此“碰过钉子”。17岁那年,鲁国权臣季孙氏宴请士人,孔子自认为是士人后代,不顾亲友劝阻,执意去参加,结果被季孙氏家臣阳虎拦在门外,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
不仅如此,孔子的一生,似乎一直保持着“年轻的心态”,耿直的性格未改。孔子周游列国,因看不惯宋国司马桓魋制作一副超大石椁,批评其奢侈浪费。桓魋派人把孔子住处的一棵大树砍掉,以示威胁,孔子只好连夜逃离宋国……
这些经历堪称“整顿失败”,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他是一个“孤勇者”,受尽挫折,但从未放弃自己所追求的“道”……
尼山苍苍,儒风汤汤,金声玉振,雅乐悠长。千百年来,“至圣先师”孔子,一直都是那个陪伴在中国人身边的“老先生”,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传道授业解惑”。孔子告诉我们,只要共行天下大道,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
(转自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