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民生

04版:副刊

前一版 2024年06月19日

首台TBM入地掘进,计划每月掘进约300米 青岛地铁15号线建设再提速   建设中的青岛地铁15号线传来新进展:近日,15号线首台TBM(硬岩隧道掘进机)——“超越号”在即墨区的天山二路站入地掘进,标志着项目进入盾构和TBM同时入地作业、开挖掘进的新阶段。
  由于天山一路站至天山二路站区间多次下穿建(构)筑物,且需穿越破碎岩石地层,地质情况精准度不足,存在引发隧道土体坍塌的较大风险。针对这一特殊的地质层施工环境,中建股份青岛地铁15号线项目经理部量身定制了双护盾“超越号”TBM。中建二局青岛地铁15号线项目副总工程师和晓楠介绍,与一般的TBM不同的是,“超越号”双护盾TBM属加强式结构的面板式刀盘,具有微风安山岩、微风化花岗斑岩等中等硬度岩石的破碎功能和刚强度硬岩掘进功能,能更好应对项目区间复杂的地质情况,实现高强度掘进。据了解,TBM始发后,计划每月掘进约300米,为项目建设提速注入新动能。
  TBM、盾构机的使用,是青岛地铁三期建设机械化的重要体现。TBM和盾构机均为隧道掘进设备,二者适应地质不同,TBM“牙口”更好,适合“啃动”坚硬的岩石地层;而盾构机更擅长维护隧道结构稳定,适合松软易坍塌的地层。相对传统掘进工法,效率能提升10倍。据了解,15号线全线区间计划投入21台盾构及6台TBM掘进设备。
  15号线一期工程是青岛地铁三期规划线路,起于下王埠站,终到四方厂站,途经李沧、城阳、即墨三区,线路正线长约30.8公里,设车站17座,包括2座暗挖法车站、15座明挖法车站,设棘洪滩车辆段1座,主要服务黑龙江路沿线大型居住区、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建设分公司业主代表张鹏介绍,截至目前,15号线全线围护结构累计完成90%,土方开挖完成80%,4个区间进入机械掘进阶段。
  该线路计划2028年通车,届时将进一步打通城市南北大动脉,串联东岸与北岸两大城区,助力我区尤其是通济新区更快融入“主城时代”,为沿线区域居民出行和人流、物流等发展要素快速流动提供便利。
  图为“超越号”TBM始发现场。
(刘元平)
我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益显著 收益率超280%   日前,即墨区2024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新闻发布会召开,介绍全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总体情况。
  持续、科学的增殖放流是恢复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渔业资源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近三年来,我区已完成放流中国对虾苗种30235.8万单位、日本对虾苗种2626万单位、三疣梭子蟹苗种2302.9万单位,在恢复我区近海渔业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带动了我区水产苗种繁育、水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渔业经济增长。今年计划继续在鳌山湾海域放流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水产苗种约8178万单位。其中,中国对虾苗种7778万单位、三疣梭子蟹苗种400万单位,通过持续性、科学的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加快恢复渔业种群资源,进一步修复海洋生态资源。
  据即墨区海洋发展局公布的2023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报告表明,梭子蟹及对虾等放流品种的产出均为投入的2.8倍以上,渔业生物增殖放流的收益率超过280%,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图为渔船增殖放流对虾等苗种现场。
(周程林 张亭亭)
“崇德尚礼·里仁为美”2024年即墨区邻居节正式启动   6月17日,由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宣传部主办的2024年青岛邻居节即墨区启动仪式在即墨古城学宫举行。启动仪式结束后,各镇街邻居节同步启动,为期15天。
  启动仪式在歌舞《山笑水笑人欢笑》中拉开序幕。仪式现场,3位社区代表分享了他们的邻里故事:环秀街道景岱社区成立了“爱心商户志愿服务联盟”,“以志愿服务换商户服务”的模式,让社区邻里间的志愿服务“活”起来;潮海街道大华社区成立邻里互助“红管家”队伍,在独居老人关怀、老旧小区改造、居民矛盾纠纷调解中发挥了“润滑剂”作用;北安街道新惠社区创办了新惠社区邻里“乐业小站”,巧念“企业+邻里”生意经,有效盘活闲置劳动力。
  据了解,在启动仪式后的半个月里,我区还将围绕“邻里学”“邻里帮”“邻里和”“邻里乐”“邻里颂”主题,持续开展“红动即墨”第六届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文化技能小院”志愿服务、“议安居”邻居有事您请讲、“新都520”圆桌议事会“C”位上面唠家常、“厨艺共学乐无边,幸福生活添色彩”、“书香飘社区,阅读进万家”全民阅读、“我身边的最美邻居”邻里颂故事宣讲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丰富居民生活,增进邻里感情,营造和谐氛围。
(周靖 张亭亭)
2024年即墨区健康教育技能大赛举办   日前,2024年即墨区健康教育技能大赛举行,激励医务人员立足本职,锤炼技能,促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知识的普及。
  大赛由区卫健局、总工会、红十字会、计生协、妇联联合举办,区疾控中心承办,经过比赛初选,共有20组选手参与大赛角逐。在现场科普宣讲环节,选手依次登台,围绕健康科普知识主题,结合实际案例,用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进行讲解和生动形象的演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宣讲技能和专业素养,也传递了健康知识与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此次健康教育技能大赛不仅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知识技能的舞台,也让选手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健康知识的重要性,提升了自己的宣教技能,同时通过现场的抖音直播也促进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袁培竣 钟超)
错时施工避高温 项目建设不停歇   炎炎夏日,气温不断升高。为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我区项目建设者始终坚守岗位,抢工期、赶进度。区住建局与施工单位积极应对高温,采取错时施工等措施,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保障建筑工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在青岛蓝谷数字装备生产基地项目的施工现场,项目5号楼主体结构已封顶,正在进行砌体结构施工,其余楼栋在进行结构施工。为了按时完工,项目现场140多位工人顶着高温坚守在建设一线。天气炎热,用电安全尤为重要,作为项目现场的电工,韩超正在对26座配电箱进行逐一检查。该生产基地项目共有8栋建筑单体,包括研发厂房、生产厂房、配套宿舍、餐厅等,为确保工人安全施工,施工单位采取了多种防暑降温措施,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周靖 钟超)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 抓在经常   近日,即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将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纳入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班子成员以上率下带头深入学习,力求学先一步、学深一层。
  为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细化具体措施,明确责任、时限,安排业务骨干全面系统解读《条例》,督促广大党员干部通过集中学习、研讨交流、个人自学等形式,原汁原味学习《条例》,进一步增强遵规守纪的意识和行动自觉。
  该局各党支部第一时间将《条例》发放给全体党员干部,同时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辟纪法学习专题专栏,指导督促全体党员干部强化“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做到随时学、随处学,营造“学条例、用条例、守条例”的浓厚氛围。同时,建立健全问题反馈机制,督促各党支部认真开展以案示警教育活动,深入宣传学习贯彻《条例》,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区廉政教育馆,加强警示教育、警示震慑,做到以案促学、以训助学。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将结合工作实际,建立生动学、深入学、系统学“三学联动”机制,进一步增强理论学习实效性。开设“青年干部大讲堂”,将每周一定为集中学习日,组织青年干部开展讲理论讲业务“双讲”活动,推动全员上讲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成效。 (周向南)
信访干部业务素质提升培训班举办   日前,即墨区信访干部业务素质提升培训班在区委党校举办。区信访局各业务科室负责人及业务骨干进行专题授课,全区各镇街,相关功能区、区直部门(单位)、区属国有企业60余名信访干部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坚持目标导向,结合当前信访工作实际,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交流答疑一体化教学模式,围绕信访重点工作为我区信访干部展开培训,对信访形势分析到位,对存在问题指出到位,对努力方向点拨到位,帮助信访干部理清信访工作脉络,提高信访基础业务专业化、规范化、法治化及协调解决疑难复杂信访问题的能力水平。区信访局将继续引导广大信访干部及时更新“知识库”“能力库”,以实干实绩履行好自身职责使命,不断推动信访工作稳中向好。
(宫潇)
金融知识“五进入·进企业”   为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和防诈骗安全意识、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日,以“金融消保在身边,保障权益防风险”为主题的“五进入·进企业”集中教育宣传活动在汽车公园举行。中国农业银行青岛即墨分行和多家银行及保险机构的志愿者现场为群众讲解金融知识,提高群众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
  活动现场,志愿者通过知识竞答、文艺演出的方式,向居民传播金融知识、提示金融风险。歌曲《青花瓷反诈版》、小品《暴富》等节目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金融知识、诈骗手段,让群众在观看节目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反诈意识。“非常高兴能参加此次活动,让我们提高金融风险意识、防范金融诈骗,不管是从企业还是个人来讲,都非常有帮助。”青岛格仑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经理潘友泽说。
  “今天这次活动旨在和企业面对面,深入了解企业和员工的金融知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政策和知识普及,充分发挥县域金融机构的职能作用,不断践行农业银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中国农业银行青岛即墨分行相关负责人说。
(韩宝江 张燕)
文化小区改造项目预计十月底完工   文化小区是位于环秀街道的一个老旧小区,今年被列入我区老旧小区改造范围,目前改造项目正在按照计划顺利推进,预计10月底完工。
  记者来到文化小区时,见到一派忙碌的施工景象,施工人员已完成外墙保温,正在进行外墙涂料和空调回装等工作。
  “为了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进度,我们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同时,增加人力和物力投入,优化施工组织管理,确保改造工程能够按照既定计划顺利进行。”文化小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负责人董祥说。
  文化小区改造项目共包含11栋楼,涉及330户居民,项目改造结束后,将进一步提升小区的整体面貌。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管和管理。“我们制定严格的施工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同时,建立质量监督机制,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董祥说。
(韩宝江 于晓佳)
“三点一线”巧解邻里纠纷   近日,家住潮海街道的刘先生遇到一件烦心事:邻居王女士用手机拍摄刘先生母亲的家居日常并发布到网上,双方因此发生口角。刘先生称,母亲年纪大了,为此事生气让他很担心,与邻居王女士交涉困难也让他很无奈,于是向潮海司法所提起调解申请。
  收到刘先生调解申请后,潮海司法所立即联系居委会和小区物业了解事情原委,并联系王女士进行沟通。经了解,刘先生与王女士住一栋楼的不同单元,原本相安无事的两家人,因王女士热爱“随手拍”发生了冲突。王女士表示,她是一个热心人,在小区发现有居民私自滥用公共水源清洗衣物,便手拍下发在网上,她觉得自己做的是“好人好事”。而刘先生认为,王女士随意拍摄自己母亲洗衣服并随意上传网络,这侵犯了其母亲的合法权益。双方各执一词,导致事态升级。
  经与居委会、社区法律顾问等充分沟通,潮海司法所联合街道法律服务所、社区居委会和物业等,再次前往纠纷现场调解。司法所所长齐克兢发挥“三点一线”调解法优势,即在矛盾纠纷调处中分析争执“焦点”、弄清为何“吵”,找准“突破点”、缕清怎么“调”,抓住“平衡点”、厘清怎么“解”,并在调解过程中贯穿“感情线”。一方面,以“未经他人允许私自拍摄他人视频并上传网络,给对方造成不良影响,在对方要求删除的情况下拒不删除,属侵犯他人肖像权”等涉法规定,劝解王女士在网络平台删除其所拍摄关于刘先生母亲的相关视频;另一方面,以“私自占用公共资源违反物业管理规定、居民公约”等规定,劝解刘先生及其家人不要再用公共水资源清洗衣物。同时以“远亲不如近邻”的理念,劝解双方化干戈为玉帛。
  经多方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王女士一方将私自拍摄并上传网络的有关刘先生母亲的相关视频删除,刘先生一方保证不再滥用公共水资源清洗衣物。至此,这起邻里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双方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宋朋朋)
通济街道启动夏季村庄环境整治行动   近日,通济街道结合夏季村庄环境整治特点和问题,多举措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让村庄环境美起来。
  在整治行动中,村庄工作人员耐心收集并记录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每天定时在村庄巡回播放《通济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倡议书》,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各村庄的网格员每日对村庄进行巡查,发现乱贴乱画、乱扯乱挂、乱泼乱倒等小问题现场解决。对于整治难度较大的乱搭乱建、乱堆杂物等问题,则通过集体“会诊”的方式,由网格员、村干部和环卫公司合力清理,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通济街道分阶段压茬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形成长效机制,同时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引导大家积极参与环境整治,提升环保意识和卫生意识,确保村庄干净、整洁、有序。
(高青苗 杜文艳)
图片新闻   暑假临近,即墨区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走进金口镇周疃小学,开展以“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志愿者通过宣讲防溺水常识、教授安全急救技能、开展实例警示教育等形式,提高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张亚静)
图书推荐   书名:《那木斯莱之蓝:彰武70年科学治沙实录》
作者:林雪 冯博 王晶晶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旨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辽宁彰武治沙精神的报告文学。图书以真挚的情感、翔实的资料,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辽宁彰武县沙漠生态改造的艰难历程,形象刻画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代代彰武人在治沙中表现出的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治沙精神,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体现了辽宁智慧对人类治沙史的贡献。全书以“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以工用沙”五种治沙用沙手段为切入点,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既展现了群像,也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主要人物,使读者能获得最大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让生态文明理念形象化地深入人心。
大信卫生院:体检反馈“面对面”   为落实落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公卫服务获得感,近期,即墨区大信卫生院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开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结果现场反馈工作。
  反馈现场,医院专业医师耐心为居民解读体检报告,现场解答老人们的健康疑问,以体检中发现的健康问题为主,结合老年人普遍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情况,为患病居民提供就诊建议、用药指导、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用药、饮食和运动等方面健康指导,帮助居民解决身体健康方面的实际问题。
  医院将此次体检新查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纳入重点管理人群,在饮食调整、运动方案、慢性病管理等方面进行有计划随访和保健指导,把老年人和慢病患者管理落实到位,让老年患者有“医”靠,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到实处。

(王雪梅)
小小蛤蜊,何以成夏日“顶流”?   有人说,青岛人过夏天,有自己的“幸福三宝”:哈啤酒、吃蛤(gá)蜊(la)、洗海澡。
  也有人说,“青岛人不是在哈啤酒,就是在打啤酒的路上;不是在吃蛤蜊,就是在挖蛤蜊的路上;不是在洗海澡,就是在去海水浴场的路上”。
  这些说法虽带着几分调侃,却是青岛人日常生活的缩影,也反映了蛤蜊在这座城市的“江湖地位”。
  蛤蜊,是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小菜,是人们对那一口“鲜”的执念,也是一缕割舍不断的乡愁。它甚至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休闲风潮、一次全民大party,让人们笑开颜、爽翻天。



  如果为青岛人的舌尖搜索一个关键词,那答案很可能是“蛤蜊”。游子思念家乡,古雅的说法叫“莼鲈之思”,而假如换成青岛话,可能就是“想吃蛤蜊了”。
  读音里的“青岛印记”。在社交平台上,很多人分享来青岛旅游的印象,都会提到菜谱上的蛤蜊,“普通话明明读gé lí,青岛话却读为gá la”,单凭这个独树一帜的读音,就让他们记住了这座城市。其实,青岛方言属于北方方言里的胶辽官话,就像把“喝啤酒”说成“哈啤酒”一样,蛤蜊的读音中有本土方言的特色。
  餐桌上的“那一口鲜”。穿行大街小巷,可以看到蛤蜊的“七十二变”。烤、炝、炒、爆、炸、烧、烩等一应俱全,有的西餐厅还推出了蛤蜊烘焙。青岛盛行的是原汁蛤蜊,做法很简单,就是放进锅里,盖上锅盖,不用说调料,连水都不加,拧开火就行。几分钟后,一锅蛤蜊开口对你“笑”,鲜气四溢,柔嫩多汁。剩下的蛤蜊汤也不会被浪费,用来煮面,鲜美无匹。还有人把蛤蜊倒入烧水铝壶,放在火炉上,最上面一层先开口,开一个吃一个,一层层吃下去,那叫一个鲜。
  大海中的“著名物产”。蛤蜊个头较小,壳面光滑,有同心环纹,呈青白色,煮熟后会变成漂亮的浅褐色。据说,如同人类的指纹一样,世上也没有任何两个蛤蜊皮的花纹完全相同。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片泽海孕育一片生机。无论是“赶海挖蛤蜊”,还是“哈啤酒,吃蛤蜊”,都是青岛人特有的仪式感,是海洋文化在饮食上的烙印。
  挖的是乐趣,也是渔盐文化。据考证,炎黄时期的东夷部落,是中国渔业的重要源头,而青岛地区所处的正是“莱夷地”。传说,东夷部落的首领郎君氏,在红岛海滩上结出了第一张渔网,被后人尊为“渔祖”。另一首领夙沙氏,成为用海水煮制海盐的鼻祖,被尊为“盐宗”。
  品的是美食,也是生活情趣。蛤蜊的美味,古人早就发现了。西周时,蛤蜊是进贡王室的贡品。不少古人还是“蛤蜊控”。比如,欧阳修在扬州做官时,曾与宾客争食蛤蜊,“其食唯恐后,争先屡成哗”。苏轼、黄庭坚等人,把“食蛤蜊”当成口头禅,“谁能着意知许事,且为元长食蛤蜊”。大体意思是“算了,我们去吃蛤蜊吧”,相当于“吃瓜”的文学化表达。
  在今天的青岛,通过吃蛤蜊也能管窥这座城市的群体性格。比如,热情好客。“来青岛找我,请你哈啤酒吃蛤蜊。”这是青岛人对外地朋友常说的话,只吃蛤蜊吗?当然不是,届时会有满桌的海鲜。再如,热爱生活。忙碌了一天,青岛人喜欢打一袋散啤,买两斤蛤蜊,花不了多少钱,就能开启一个美好的夜晚。
  看的是烟火,也是岁月变迁。蛤蜊也是一扇窗口,里面有似水流年和城市发展。



  时代的东风吹拂,小小的蛤蜊,长成大产业,玩出新花样,为餐桌加味,为生活添彩,为城市赋能。
  “蛤蜊候风雨,能以壳为翅飞。”这是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所写。这个“飞翔的蛤蜊”的意象,虽属误解,却别具浪漫色彩。当下,蛤蜊正肥,让我们在“山”“海”“潮”之间,品尝大海的美味,体验收获的乐趣,寻找生活的美学吧。
(转自青岛宣传)
苦中有乐 情系文保   不可移动文物是指那些不能随意移动并且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常分布在田野乡村,俗称“田野文物”。对这些“田野文物”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和维修,是文物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在博物馆工作期间,多次做过这项工作。1998年的一次记忆尤为深刻。
  1998年11月18日,青岛市文物局在即墨召开现场会,研究、布置进一步做好省、市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的划定工作。为了把保护范围划定的比较合理、准确,他们还特意聘请了青岛设计院的工程师做顾问。会后,青岛市文物局的一位处长和青岛设计院的工程师与我们一道下乡做具体工作。19日当天,我们先后划定了11处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经过一天的劳累,傍晚本应回城休息,但考虑到东部只剩下温泉的王吉墓群(俗称“王公墓”)没有划定,若第二天再返回太耽误时间,因此我们决定连夜把工作完成。
  王吉(?—前48年),字子阳,琅琊皋虞(今即墨)人。《即墨县志》中王吉孙王崇的传记中称:“崇,祖孙父子世居即墨,数传至祥、览,居临沂,为晋名臣。”《晋书·王祥传》载:“王祥,字休徵,琅琊临沂人,汉谏议大夫王吉之后也。”这些记载说明世居即墨的王吉,传至王祥、王览弟兄俩居住临沂,书圣王羲之是王览的曾孙,叔父就是东晋丞相王导。
  王氏后人,今有一部分住在浙江嵊州市华堂镇,他们建立“王家祠堂”,存有族系资料。有文章称,秦末大将王离有两个儿子:王元、王威。王离兵败于项羽后,其儿子王威去了山西太原,王元来到了山东即墨皋虞。王吉是王元的第六代孙。
  王吉青少年时期力学,居长安。东家有大枣树垂他院中,其夫人摘了几颗枣子,准备让他尝鲜。王吉知道后,就休了其夫人。东家闻知此事,要伐掉枣树,邻里共同制止,并坚决动员王吉请回其夫人。里中为之语曰:“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他洁身自好到了这种程度。
  王吉官至益州刺史。当时,全国只有十二个州,可见其权位之高。他的儿子王骏,字伟山,官至丞相;王骏长子王崇,字德礼,官至大司空、封抚平侯。
  1998年11月19日傍晚,我们的面包车向着皋虞西北庙崮山阳的王吉墓群驶去。在农村,一般是开春整地阡、秋后修道路。新修的山间小路虽然不算宽,看上去却很平整。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们只是把空洼路段添培了土,没有夯压。我们行驶到王吉墓群西岭上,小面包车的前轮陷入土中,驾驶员小郑试图加速驶出,车不仅没有出来,反而越陷越深,我们一齐帮助推拉也无济于事。
  眼看着太阳落山,西北风吹散了灰暗的天幕,满天出现了星星,再鼓捣下去显然也没有用。那时,我们都没有手机,对外也无法联系,束手无策间,真有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无助感。忽然间,我想到一个办法——和小王一块到山下找拖拉机帮忙。但是,我俩一走,车上包括驾驶员小郑在内全是三位女性,而且青岛设计院的工程师还是一位退休的老太太,把她们留在荒山野岭上,也真是让人有些放心不下……
  深秋天气,月黑风高,冷风飕飕,旷野森森;远处狗吠,近处虫叫,眼前不时有小动物窜过,就是那些美丽的星星也好像在眨巴着诡秘的眼睛,看得出她们有些发怵。好歹是秋收之后,天黑之前我们看到附近地里有几堆玉米秸子,那时还没有禁止秸秆燃烧的规定,附近也没有树木,我与小王去拖了几捆点燃,让闪闪的火光给她们撑点胆子。
  我与小王来到岭南的埠头村,还好打听着一家有拖拉机的。可是,因拖拉机长期未使用,车灯坏了,车主不肯出车。好说歹说,让拖拉机驾驶员找到钢丝绳,一手把着方向盘,一手打着手电筒,把拖拉机开上了北岭子。到达现场后,驾驶员把钢丝绳拴在车前的保险杠上,拖拉机一拉,保险杠变形了,我们赶快喊停。原来保险杠是根空心钢管,不能承重。驾驶员摸索着重新找拴钢丝绳的地方,费了好一顿功夫,总算把车子拖出了土窝子。黑灯瞎火的,也不能让人家白忙活,我们付给拖拉机驾驶员80元。待赶回即墨宾馆,已是夜里11点多钟了,炊事员早已下班,我们只好到外面饭店去吃点东西。
  饭间,我讲了一段明代邑人、国子监祭酒周如砥的次子周燝(官至广东南雄府知府),在其所著《玉辉堂随笔·琅琊王氏》中记述的一段传说:“皋虞城,在莱州即墨县东五十里,谏议(王吉的官职)庙尚巍然。其冢西南咫尺,先学士当年曾同张孝廉读书于庙。后邑庠张姓者,亦携笈而往。夜梦一人,朝服,怒而叱之,曰:‘何得作践我宇?’张寤,惧甚,不敢留。自后诸生,无敢复寓者。精爽千载,尚而灵异。”我打趣说:“一向清雅绝尘、不照应外客的王吉老先生,今天是感谢人们保护他的寝宅,所以舍不得我们马上离去……”大家开心一笑,消除了些许疲劳,真是苦中亦有乐……
(江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