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民生

04版:副刊

下一版 2024年05月27日

“香约北安”解锁乡村振兴“共富密码”   为加快推进北安街道宋化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提高“香约北安”特色品牌辨识度、知名度,更好推介北安街道“土特产”,北安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因地制宜组建“香约北安 同心共富”兴农联盟,为乡村振兴发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北安街道构建“1+6+1+N”党建组织体系,采取“新村党委+共富公司+企业+新媒体”模式,成立“香约北安·同心共富”兴农联盟,将6个行政村、8家规上企业、18个新型经营主体及3家销售平台纳入其中,以街道带村、以企带农,变曾经的“闲散户”“小作坊”为“生力军”“致富坊”,带动辖区内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青岛沃优特连锁超市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兴农联盟打造了一个交流、合作、创新、发展的平台,促进了各联盟成员间产业互补、项目互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资本联动,我们将发挥联盟成员的领头雁作用,帮扶周边农户解决技术难题,携手走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方收益的共富新路子!”
  让乡村蝶变的共富农场缘何而来?北安街道在这方面可是做足了功课,8家规上企业出资流转营东自然村180亩土地,建设运营同心共富农场,与打造宋化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有机结合,探索“乡村公共资源+强村共富公司”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盘活村集体的闲置土地资源,共富公司通过运营获得收益,企业树立“既有工厂又有农场”的新形象,使企业与村集体实现“双向奔赴、合作共赢”。
  如何做好线上线下宣传也是共富增收的关键一环。通过与沃优特等大型商超、企业的对接合作,让订单“赶着”生产跑,扩大生产规模,拓宽销售渠道;强化与市南区湛山街道等共建单位合作,举办“携手北安 乐活湛山”等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地地道道的北安“土特产”;以“进超市、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等形式举办“香约北安”品牌产品展销会,打通农产品销路,打响品牌名气;王宿庄花样馒头、庄稼人面条面粉、上疃烧肉、泉北地瓜、泉岭小米等10余个“拳头”特色产品穿上定制“相约北安”包装外衣,借助壹捌玖捌新媒体产业园、徐哥哥自媒体公司力量,通过直播带货方式展示品牌体系内优质农产品,为“香约北安”插上“云”翅膀。
  2024年是北安街道“乡村振兴攻坚年”,北安街道将继续致力于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擦亮北安宋化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香约北安”品牌名片,构建“党建统领、三产融合、城乡统筹、同心共富”的乡村治理路径,绘就出一幅“水木芳华”的乡村振兴壮丽画卷。
(姚立颖 唐俊健)
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 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召开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我区设分会场组织收看   5月25日,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在济南召开,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我区在即墨宾馆设分会场组织集中收听收看。区委书记韩世军,区委副书记、区长孙杰,区政协主席宋宗军出席即墨分会场会议。区委常委,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区法院院长、区检察院检察长;区直各部门、单位,各功能区、国有企业主要负责同志;各镇、街道,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通济新经济区党(工)委书记参加即墨分会场会议。
(刘云睿 范继业)
我区2项专利导航项目列入市级专项资金转移支付项目   近日,位于我区的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实施的“海洋水质监测集成化智能装备产业专利导航”项目、青岛蓝光晶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实施的“半导体多晶硅零件精密加工制造技术专利导航”项目列入2024年度市级知识产权(专利)专项资金转移支付项目,涉及项目扶持资金60万元。
  专利导航是指企事业单位在创新研发过程中,依托专利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和总结,指导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更加明晰自身在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中所处的发展定位和优劣势,从而更好地规划技术创新路径,结合产业或企业自身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差异化创新。近年来,区市场监管局坚持政策宣传培训与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培育和服务指导并举,帮助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挖掘、布局、转化运用和风险防控能力,先后指导企业实施青岛市级专利导航项目7项、省级专利导航项目2项,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4家、优势企业22家,带动全区新增发明专利2700余件。 (乔杰先 李柄睿)
2024年青岛市科技活动周·青岛蓝谷分会场活动启动   5月25日,“蓝谷科学家大讲堂”活动在蓝谷人才之家举办,标志着2024年青岛市科技活动周——青岛蓝谷分会场活动正式启动。
  今年的“蓝谷科学家大讲堂”共分为“认识微生物”“深远海养殖智能化装备”“智能机器人”三个主题,特邀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机智能系统研究中心、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等的专家们,与全市50余名中小学生科普互动活动,让学生们零距离感受科技魅力,树立小科学家创新志向。
  本次分会场活动共分为四个板块,除了“蓝谷科学家大讲堂”外,还有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启梦微来”公众开放暨科学日系列活动、海水淡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业超市研学、“蓝谷科创荟”青岛市技术经纪人培训蓝谷区域移动沙龙。
  科技活动周自2001年开始举办,已成为普及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平台。近年来,蓝谷坚持把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海洋科教资源集聚优势,加强蓝谷科普能力建设,高标准举办各类科普活动,鼓励、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专长参与科普活动,科普氛围日益浓厚,对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
  图为讲解员为学生们介绍全球第一艘深海封闭式养殖工船“国信一号”。
(张洁)
即墨大件垃圾实现100% 资源化回收利用   在位于即墨区蓝鳌路与青威路交会处北侧的即墨区大件垃圾拆解中心内,占地5000平方米的厂区里机器轰鸣,运输大件垃圾的车辆不断从各处驶来。“我们拆解中心的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小时5吨,完全可以满足即墨全区大件垃圾的处理需求。拆解后的各类材料将被分别利用——金属类材料集中送往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皮革织物及海绵类杂物集中送往焚烧发电厂用于焚烧发电,剩余竹木类杂物部分用于冬季焚烧发电厂助燃使用、部分由木料颗粒加工企业回收利用,实现100%资源化利用。”青岛新城市安居物业管理中心负责人崔光明介绍。
  我区大件垃圾处置厂的建立,也让居民小区告别了以往大件垃圾无序堆放的困境。2021年,我区建成并投用大件垃圾处置厂后,即墨城区390多个居民小区产生的大件垃圾都由青岛新城市安居物业管理中心负责统一收运、处置。 (贾臻)
环秀街道整合资源,打好组合拳,引导群众由“要我治”到“我要治”,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到“时时美”—— 提升乡村“颜值” 擦亮振兴“底色”   早上6点,环秀街道烟台前村村民孙思泽早早起床,拿起笤帚和簸箕走出家门,屋后空地、门前道路、两侧排水沟一一清理干净。“门口的环境卫生,就是庄户人家的脸面。”孙思泽打扫卫生时,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一时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将小村庄的早晨“唤醒”。
  烟台前村位于即墨城南,北靠环秀湖,西靠东城山,因村后有一烟台岭而得名,是一个人口只有190人的小村庄。走在村庄的乡间小路上,目之所及,处处整洁优美——纵横交错的乡村道路全部硬化,一排排民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见缝插针种满了花草,一面面彩绘墙为村庄增添了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
  “房前屋后皆绿景,一抹乡情绕村宅。”良好的村容村貌成为一张“烫金的名片”。如今,烟台前村蹚出了一条乡村休闲旅游的新路子,一幅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好氛围干出好环境

  “原来可不是这样。进村路坑坑洼洼,下雨天污水横流,塑料垃圾、腐烂的菜叶随处可见……”回忆过往,村委会工作人员朱安涛直摇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村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5年,烟台前村开始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整治危旧房屋、增加街巷特色墙绘、治水改厕、硬化亮化街道、清淤水塘,昔日的老旧村庄逐渐焕发新姿。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建立长效机制保持是关键。”烟台前村党支部书记张迅远说,他们的做法就是充分发动党员群众,营造“共谋其事”的好氛围——
  一方面,村庄将人居环境纳入《村规民约》,为村民免费发放卫生用具,同时党员带头常态化开展志愿活动,对卫生死角、乱堆乱放进行大起底;另一方面,实施人居环境积分制,调动村民齐动手、爱环境的积极性。
  每个月末,由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组成的人居环境考评小组就特别忙碌。“院落周围干净整洁,无乱堆乱放积2分,房屋周边无垃圾、污水积1分……”小组成员人手一张《星级庭院考评表》,用积分制对人居环境整治成果量化评价,并通过“红黑榜”公示。
  村里还设有专门的积分兑换点,村民孙为亮每个月都会来这里一次,用打扫卫生获得的积分兑换洗衣液、抽纸等生活用品。“这些东西非常实用,村里实行积分制以后,我们打扫卫生更有劲了。”
  看着积分较高的邻居领到了实用的生活用品,其他村民心里十分羡慕,纷纷表示要加油干。“45户中有30户被评为‘美丽庭院’,每户都争当星级庭院,村民从‘一边站着看’到‘加入一起干’,可以说积分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烟台前村党支部委员孙宏表示。

  好风景换来“好钱景”

  短短几年间,昔日脏乱差的小村庄成了开窗见绿、推门进园、俯身亲水的“明星村”。不仅如此,村庄“颜值”的提升还推动了村民文明素养的提升。
  “以往村民乱扔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现在大家都互相监督。”孙为亮表示,茶余饭后,村民都愿意去村头的小广场,散步、健身、跳舞,别提有多开心了。“其实,大伙儿心里明白,这一切得益于环境的改善,因此更加主动保持卫生。”
  环境整治带来了好风景,更带来了“好钱景”。“以前闲置的房屋没人租,如今很多城里人上门打听,抢着租我们村的房子。”村民张斌说。记者了解到,烟台前村30多栋闲置房屋已全部租出去,增加了村民的固定收入,成为环境改善之后带来的最直接收益。
  基础设施好了,环境变美了,烟台前村也有了发展的“底气”。村两委盘活闲置资源,在村旁的水库里养殖了鲤鱼、鲫鱼、鲢鱼、青鱼等经济鱼种,搞起休闲垂钓;结合撂荒地整治,在村庄周边种植了15亩果园,规划了草莓采摘园,蹚出“一塘鱼、一片果”的乡村休闲旅游新路子,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假期,每天都有200多名垂钓爱好者前来,沸腾的人气也带火了周边农家宴。”张迅远说。

  打好环境整治“组合拳”

  烟台前村的变化,只是环秀街道人居环境整治的缩影。近年来,环秀街道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优化整合各种资源,打好人居环境整治“组合拳”。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覆盖面广、工作量大,街道依托“村庄+环卫”模式,划分卫生片区,实行“党员+网格员+志愿者”工作责任制,定人、定责、定路段,针对背街小巷、房前屋后、村庄周边等存在的问题点位一一记录,建立台账,实行及时更新、及时销号,构筑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卫生网格”。
  同时,街道充分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村民自觉摒弃乱堆乱放的陋习,树立良好的环境观念,营造出“家家户户齐上阵、全民参与共治理”的良好氛围,实现人居环境整治由“要我治”向“我要治”的转变。园林环卫中心也各司其职,协助村庄清理排水沟、垃圾堆等,汇聚人居环境整治合力。
  环境的改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下一步,环秀街道将继续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精细化、长效化,从“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持续擦亮乡村振兴美丽“底色”。
(王涛 王璐)
供电公益
5月19日是第14个“中国旅游日”,活动主题为“畅游中国,幸福生活”,我区推出系列文化旅游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出行选择—— “文旅融合”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日前,即墨区文化和旅游局在岘山公园举办即墨区2024年“公园+全民阅读”主题活动,设置图书大集、主题阅读、非遗展销、传统文化体验等多个区域。诵文化经典、逛惠民书市、听绘本故事、集文物印章、看非遗手造……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今天活动现场氛围非常好,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我带孩子一起来参加,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增强自我表达能力,让他能够大胆地展示自我,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市民王辉说。
  约了三五好友一起来参加活动的即墨区书香中学七年级学生郑昱菡说:“可以和同学们一起诵读经典,感受知识的力量,传递文化的魅力。另外,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语文写作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希望以后有机会多参加全民阅读活动。”
  据了解,此次“公园+全民阅读”活动是2024年“书香即墨·阅读悦美”全民阅读活动中一项重要的主题活动,也是我区不断创新阅读场景、丰富市民阅读体验的重要尝试,在全区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让市民在假期休闲娱乐的同时,体验阅读的魅力和乐趣。
  今年“中国旅游日”活动主题为“畅游中国,幸福生活”,我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号召,深入挖掘辖区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精心策划推出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旨在通过旅游和文化的深度结合,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出行选择,促进本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除组织2024年“书香即墨·阅读悦美”全民阅读活动外,我区还结合“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推出“中国旅游日,麒麟伴你游”体验套餐,鹤山风景区、玫瑰小镇门票半价优惠,即墨老酒博物馆免费参观、赠送伴手礼,即墨区博物馆中国书法邮票展等一系列富含即墨特色的文旅活动,游客在游览美景的同时,可以深入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我们将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旅游系列活动,吸引广大市民走出家门、亲近自然,进一步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区文化和旅游局社相关负责人表示。
(郑涵榕 袁培竣)
关联企业混同用工,职工工作年限连续计算—— 法院判决:支付职工经济补偿   基本案情
  姜某某自2012年10月入职某渔具公司,并根据公司要求先后在某渔具公司、某进出口公司和某工业公司工作。姜某某的社会保险先后由上述3个公司缴纳。3个公司存在股东交叉、混同用工的情况。姜某某在某工业公司工作至2021年12月,于2022年2月以某工业公司未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加班费等原因解除与某工业公司的劳动合同。后姜某某向劳动仲裁委提起申请,要求确认劳动关系并支付经济补偿、欠发工资等,仲裁委员会支持了部分请求。姜某某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与某工业公司自2017年7月至2022年2月存在劳动关系并要求某工业公司支付经济补偿、欠发工资等。

  裁判结果
  法院审理认为,某工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宋某系某进出口公司的100%持股股东,且宋某曾担任某渔具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刘某系某进出口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某工业公司的监事。宋某与刘某系夫妻关系,且三公司业务经营存在关联关系。某工业公司、渔具公司与进出口公司存在股东交叉、混同用工,可以认定三公司为关联企业。根据公司安排,姜某某先后到上述3个公司工作,于2022年2月与某工业公司解除劳动关系,某工业公司系由2017年7月成立的某宋氏公司更名而来。因此,可以认定双方自2017年7月至2022年2月存在劳动关系。因某工业公司拖欠姜某某工资,应支付姜某某经济补偿。关于经济补偿的年限,因三公司系关联公司,经济补偿年限应从第1个公司工作开始计算,即自2012年10月开始计算至2022年2月。某公司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法官说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四十六条规定,“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与新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新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在计算支付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工作年限时,劳动者请求把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工作年限,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据此,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时,应将劳动者在其关联企业即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
(即墨法院)
20℃!青岛为啥独享清凉?

20℃!青岛为啥独享清凉?


(2024-05-27) 稿件来源:新即墨

  山花烂漫,沁人心脾。刘泽春 摄

  五月即墨,绿水青山令人流连忘返。刘思禧 摄

  尚未步入盛夏,多地气温陆续突破30℃,打破5月最热纪录,高温预警刷屏,可谓“热辣滚烫”。而位于黄海之滨的青岛,依然享受着“20℃”的清爽。
  外地游客一到青岛,有的直呼“太冷了”,有的赶紧跑到商场去买外套青岛本地则发出了不少“炫冷”的段子:“今天穿短裤上街,把我冻坏了”“5月份还在盖冬天的被子,这种感觉谁懂啊”……
  在夏季升温这事儿上,青岛一直都是个“慢性子”,去年的夏天,青岛全市平均气温25.5℃,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



  今天,我们正儿八经科普一下,为什么青岛的夏天让人感觉这么凉快。
  首先是海。作为海滨城市,青岛三面环海,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沿海一带的气温深受海洋调节。相对于陆地,海洋升温慢,散热也慢,其调温蓄热能力犹如一台天然空调机,当太阳辐射强的时候,海洋能吸收大部分热量并将其储存起来,让沿海地区相对比较凉爽。
  其次是风。6月前的青岛,一般副热带高压还没到来,风成为影响青岛市区气温的主要因素之一。夏季的青岛主要刮东南风。青岛的东南为广袤的大海,海陆热力差异使得海上气温较陆地低。东南风从海上吹来,携带大量低温湿气,源源不断地进入青岛,让人凉爽无比,沁人心脾。海风进入内陆后因为缺少了海水的“调温”效应逐步升温,变成了热风,所以,内陆城市享受不到青岛同样的“待遇”。
  有时是雾。青岛春末夏初多海雾。由于海平面气温比较低,当暖湿气流经过低温的海面时就会受冷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了较低的云层,即平流雾。平流雾被东南风从海上吹到陆地后,遮挡了太阳的辐射,进一步降低了沿海地区的气温。
  综合这些因素,对青岛来说,节气上的立夏和气象意义上的入夏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距离。拿青岛市区来说,常年的入夏时间是在7月2日前后,距离立夏节气有差不多2个月的“时差”。从青岛全域看,即墨是入夏最早的,通常为6月17日前后,平度、莱西为6月19日前后,其他区市入夏时间多集中在6月下旬。



  气候时刻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有时候还会让城市形成一种“变革力”,催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文学创作的灵感一“夏”。青岛夏季的凉爽被很多名人“认证”过——郁达夫留下了“青岛果然是凉”的初印象,闻一多觉得一到夏季“青岛几乎是天堂”,老舍则写过多篇关于青岛避暑热潮的小品文……
  夏季不仅留存了文学巨擘在青岛的清凉时光,也承载着巴金、郁达夫、苏雪林这些大家来青岛“逃热”的印记。1934年,郁达夫收到朋友来青避暑的邀请,旅居青岛一个月的时间里,留下了《避暑地日记》及《青岛杂事诗十首》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
  1935年,老舍度过了在青岛的第一个夏天。当时,各地文友相聚青岛,老舍与他们共同创办了一本文艺刊物《避暑录话》,荟萃了臧克家、王统照、洪深、赵少侯、吴伯箫等大家在青岛留下的美文。虽然它发行时间较短,却给青岛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气息。
  “气候游民”眼中的“显眼包”。清凉的青岛正在变得越来越“热门”。从20世纪初起,青岛就成为有名的避暑胜地。如今,青岛依然在热门“避暑目的地”中占据一席之地。2023年,青岛位居“中国夏季旅居城市舒适度”排行榜第三名。一到夏季,数以千万计的各地游客赶赴青岛,扎进二十几摄氏度的清凉里,开启“气候游民”生活。
  社交媒体上的“造梗达人”。无论是日常聚会,还是初次见面,还有比天气更万能的话题吗?互联网上,天气总能引发各种梗和段子。南方的“回南天”让不少网友感慨“让你从‘潮人’变‘潮’人”“一不小心家里就变成‘水帘洞’”;江浙的“梅雨季”让不少人自发分享“除湿大法”。
  社交媒体上,关于“青岛夏天凉快”的讨论从未停止过,相关话题不胜枚举、热气腾腾——青岛20度,阅读量高达2000万;羡慕青岛人的夏天,阅读量1100万……网友隔着屏幕感受青岛夏天的治愈和明媚,相关话题起到“不是广告却胜于广告”的效果。



  气候、温度、湿度、阳光向背、雨水多寡……种种生存条件与资源系统,既促进城市的想象,也约束城市的行为。怎么做好“气候”文章,值得深思。
  让气候“成气候”。气象的商业价值有多大?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是这样说的:如果你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美元,便可以得到98美元的经济回报,投入产出比高达1:98。经济学中的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空调指数等均和气象变动相关。即使在人类生活已经离不开科技的今天,仍然需要“靠天吃饭”,零售业、航空、海运、农业、新能源汽车等都和天气“强相关”。对城市而言,将气象服务融入不同的生产场景,往往可以让气候经济更成气候。
  跳出“气候限定”。让人向往的城市,不应是“季节限定”。跳出气候,一座城市真正让人不由自主期待的,是城市里的美食美景、历史人文、风俗风物等等。青岛夏季的魅力远不止于“凉爽”,还在于其烟火气的炽热、大海的迷人、城市向上生长的生机与活力。要把夏季流量有效转化,变为城市持续发展动力,让人留恋的不止这一“夏”。
  城市有本“天气账”。气象变动发生于人类生活的每时每刻,它重要到渗透进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有研究表明,酷热、干旱、洪涝、风暴等极端气象灾害的频度、强度日渐增加。作为人类居住最为密集的城市,如何未雨绸缪,更精细地治理?这本“天气账”,需细细思量。日前,生态环境部办公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滋味。对人们而言,气候是生活中如影随形的一部分,对城市而言,冷、热、温、凉有时也是一种资源。凉爽为青岛开启了一扇“任意门”,不妨来感受一“夏”。
(转自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