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众……似乎每个城市都“来了1亿人”
新即墨
2024年05月07日
新即墨2024年05月07日04版面

嗨Me·青春音乐节在即墨举行,来自五湖四海的上万乐迷共赴狂欢盛会。
“五一”假期,似乎全国每个城市都“来了1亿人”!
在青岛,海滨风景区登上百度地图公布的“热门旅游景区排行榜top10”榜首,人们戏称栈桥桥上和桥下都是“海”,桥下是大海,桥上是“人海”;在长沙,有网友表示“多待一秒,都会窒息”,深切体会到“人潮汹涌”;在杭州,游客摩肩接踵,网友调侃“许仙和白蛇要在这儿,来不及回头就得被人流冲散”……
节日期间,各地涌现出许多新潮玩法,文旅场景不断上新,其中,各类“沉浸式演艺”格外吸睛。在青岛,游客既可以置身里院“走进”市井风情话剧,穿梭于大鲍岛的国潮风华巡游,品味奥帆中心海洋史诗音乐剧,还可以在海潮、星空、草坪营造的暮春实景中沉醉……人们“品尝”着山海风光与人文艺术的“复合滋味”,让旅游的“味蕾”感受愈加丰富。
这些年,“沉浸之风”愈刮愈烈,让游客“欲罢不能”,某社交平台相关笔记超1200万条。如火如荼的沉浸式演艺,缘何受到追捧?
魅力在舞台外,更在意料外
“演员卖力演,观众静静看”。回溯中国的剧场史,从汉代的“看棚”、隋唐的“乐台”,到宋代的“瓦舍”、元代的“戏楼”、清代的“戏园”,再到近代的剧院、剧场,虽然场所名称一变再变,但“观演分离”的形式始终没变。如今,随着沉浸式剧场、沉浸式演艺的出现,这一赓续了数千年的表演形式被逐步改变。
沉浸式演出最大的不同,就是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赏者,而是参与者,甚至是作品的共同缔造者,“故事可在任何地方上演,剧情可在任何人身上发生”。
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过去,观众坐在台下静观故事里的悲欢离合,舞台与观众席之间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将彼此区隔开来,割裂了剧中情境与现实世界。沉浸式演艺,将这堵墙轰然“推倒”,让戏剧张力打破舞台束缚、穿透无形的界线。
比如,5月3日、4日在青岛黄岛路吉善里上演的实景沉浸式话剧《烟火人间》,将民俗民情与上世纪“向阳院”老青岛的真实生活场景结合,让游客和市民浸入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原汁原味的青岛百姓生活——这里住着港口劳模、普通干部、孤寡老人、烧锅炉师傅,红白喜事串起了里院居民的人生。里院独有的风情、演员敬业的演出,营造出像梦境一样的穿越效果,让观众游走于虚拟与现实之间,获得超现实的奇幻审美体验,全方位体会青岛往事图鉴。
“五感观戏”的互动感。沉浸式演艺,是观众的沉浸,亦是演员的“出走”。在演出中,演员走出舞台,与观众交融互动。观众还可化身“戏中人”,成为故事的一部分,甚至还能影响、改变故事进程和结果。在这里,观众的“视、听、嗅、味、触”感官体验都被调动起来。
夜幕降临之际,你信步闲游至广兴里,突然灯光亮起、演员从你身边穿过,百年前的青岛故事就此开始,而你也是其中的一员;走进《现在开市》的演出空间,你会领到一笔“投资金”,化身“银行家”,你的选择将影响“全球金融界”;当你手持“船票”登上《知音号》,进入不同的船舱便进入了不同的剧情,一边行走一边探寻民国故事的万种风情……这样的“偶发艺术”,充满了意料之外的魅力,让观众获得前所未有的参与感。
效应在“场内”,更在“场外”
一座古城、一处院落就是剧场,一艘轮船、一条隧道就是舞台……从城市到乡村,从传统剧场到新型文化空间,“沉浸之风”劲吹全国各地,各类沉浸式演艺作品接连登场,其产生的效应是多方面的。
盘活传统空间。一方面,沉浸式演艺通过空间和场景的重构,让传统旅游空间在叠加技术和文化之后焕发新活力,推动更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另一方面,火热的沉浸式文旅自带“流量密码”,展现出明显的“周边效应”,带动文创、餐饮、休闲购物等产业的发展。比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将“沉浸”作为打开文商旅融合的一把钥匙,开启了文商旅新消费、新模式。
无论是百年里院、千年古刹报国寺、老舍茶馆等有着独特历史文化背景的建筑,还是重新设计改造的剧场,或是专门设计的演艺新空间……故事可以在任何地方上演。
焕新文旅体验。沉浸式演艺的交互叙事,打破了原有“拍照打卡”、走马观花“赶景点”式的旅游方式,建立起内涵更为丰富的深度游览新模式。
它将艺术、文化浸润到旅游的过程中。沉浸式演出集戏剧、推理、游戏等元素于一身,牢牢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全面调动观众的感官,产生“剧终人散,余韵悠长”的效果。一场演出结束,里院、茶馆、古城就不再只是一个建筑符号,而成为游客心中一段生动难忘的文旅回忆。
鲜活地域风情。一方水土一方风情,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从街区到院落,沉浸不只是巡游的沉浸、剧情的沉浸,更是自然、文化与历史的沉浸。其更大的文化传导效应已经不局限于剧场和观演地,而是以更加澎湃之姿涌入城市,汇入城市公共文化的江河湖海,让地域气质鲜活起来。
跟随《寻梦沧海》探寻青岛航海发展史,观众在老者淡然的讲述里回味袅袅——“如果你问我是谁,我就是石老人,青岛的守望者,始终屹立东方,一眼万年”;穿行于《又见平遥》的奇特空间,人们与表演者对话,感受山西的大院文化、面食文化……沉浸式演艺架设起跨越时空的“对话”渠道、放大了文化魅力、让文化“活”了起来。
未来在“演绎”,更在“内核”
沉浸式演艺风起云涌,然而并非所有的演出都能成为爆款,有的项目耗资不菲,却昙花一现;有的演出只注重表面形式,缺乏内涵、口碑平平。“沉势而行、浸无止境”,如何让这朵文旅之花更加芬芳?
故事是关键。毫无疑问,无论形式如何焕新,最终能打动游客的,依然是直击人心的故事体验。
要打造爆款文旅演艺,关键是用故事来构造一个走心的沉浸世界。要做出高品质、差异化、个性化与稀缺性,杜绝粗制滥造和简单复制。细致打磨细节、场景,引入或培养专业化的表演团队,采用体感互动、雾森效果等新技术丰富表达,只有给予游客足够的新鲜感,才能引发话题、引爆口碑。
文化是内核。物理学家雷恩沃特曾指出,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一个崭新的时刻。沉浸式体验更高价值的意义,在于能够促使观众通过演出和体验进行深层次思考。而文化,则是触发思考的“敏感点”。
一部好的沉浸式演艺,一定是能够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生态的作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历来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地,海洋文化、齐文化、工业文化等交相辉映。根植本土特色文化,挖掘整合具有地标性的文化要素,打造具有特色的演艺内核,以文化厚植、以艺术沁润,激发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方能回味无穷。
以沉浸式演艺为切入,除了做好当下大型演艺空白的填补,在为各类业态“输血”的同时,也要引导沉浸式演艺业态积极“造血”与“活血”,做好公共性与商业性的平衡。
“五一”假期,“百年中山路”系列活动重头戏之《百年中山路》,以沉浸式街区舞剧的形式和游客见面;奥帆中心大型沉浸式航海史诗音乐剧《寻梦沧海》不断升级,多维、逼真、生动的声场空间再现航海逐梦史;青岛城阳开心麻花即将在剧场打造的新空间上演《偷心晚宴》……
跨界是绝招。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沉浸式演艺不妨与电影、游戏、酒店、文创等业态联动,以跨界运营拓展维度,触发更广阔的商业价值、经济价值、产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比如,建立配套的产业消费服务,开发沉浸式演艺多元业态,打造“吃喝玩乐购”一体化消费场景,增强与游客的黏性。
山水人文,风情万种。“文化产业的好山好水,不一定是真山真水,但一定要显山露水。”期待着更多扣人心弦的沉浸故事上演,开启层次更加丰富的新文旅体验。 (转自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