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此青绿,不负春光
新即墨
2024年03月15日
新即墨2024年03月15日03版面

潮海街道前铺下村西河景。(周丕伟 摄)

龙泉湖公园植被郁郁葱葱。(孙丽萍 摄)
“如此美的春天,你‘植’得去爱”“我去年种的那棵小柳树,枝条也该变绿了吧”“我也很想植树,可工作太忙,走不开,怎么办”……随着天气逐渐变暖,社交媒体上有关植树的话题,热度不断攀升。
今年全国两会上,降碳、扩绿等关键词,引起了众多代表、委员的关注和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组织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
植树造林,关乎国计民生,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今年3月12日,是我国第46个植树节。与40多年前相比,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与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相反,我国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人民群众也越来越享受到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环境。
追风赶月莫停留,让我们来做“造绿人”,共同“植”此青绿。
一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文明古国,国人对郁郁葱葱的树木,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植一片绿,迎满园春,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代代传承的观念。
见证着久远的历史文脉。在地球上,树木等植物已存在了亿万年,孕育并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国名或地名,都与树紧密相关,如“杞”“桃”“桐”“柏”等,百家姓中也有梅、林、柳、叶等。
国人爱护树木,植树造林,由来已久。比如,《山海经》里有“夸父追日”的传说,夸父临死前,扔掉手杖,化为森林;《周书》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禁止滥砍滥伐;管仲甚至提出,“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待遇可谓优厚。
承载着绵长的家国情怀。人们对种树寄予了深情,树木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比如,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手植柏,被誉为“世界柏树之冠”,挺立于炎黄子孙心头;泰山上的“五大夫松”,相传为秦始皇所封;崂山上的张廉夫手植柏,树龄已有2000多年……
人们在纪念亲人或建设家园时,往往也会种树。比如,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在青岛,不少村庄有数百年的大槐树,其中大多是明朝大移民期间,人们刚从外地迁移到这里时,为鼓舞族人而种下的。
守卫着广阔的沃野良田。树木扎根大地,涵育着脚下的水土,抵御着粗粝的风沙。比如,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的这条万里风沙带,过去曾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40多年来,几亿中国人种下片片新绿,“三北”防护林工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奇迹”。
光阴流转,时代变迁,树木无声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也在默默书写新的篇章。
二
进入工业时代以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速度和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因而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带来的恶果也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植树造林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人类自诞生起便依赖森林,尤其在采摘和农耕时期,生活所需皆源于此。尽管当时对森林有所利用,但破坏相对有限。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人类对自然的无度攫取,造成水土流失、气候恶化……影响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
拥有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是人们的朴素期待,也是人类继续生存的“必需品”。树木的生态功能强大,具有释放氧气、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蓄积量,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日益成为我们的“幸福靠山”。近年来,植树造林的“绿色奇迹”为许多地方点燃了新的“产业希望”。
人们还在挖掘更多可能。有专家说,其实森林只需发挥其本身的生态服务功能,就能转化成一座“金库”。这几年,国内多地开始探索林业碳汇交易,通过“卖碳”增收。当贵州海雀村拿到价值100余万元的林业碳票时,全村人从植绿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含“金”量。这张碳票是海雀村7300多亩林海带来的效益,让村里227户群众户均增收4400多元。
多年的实践一再表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其人,必爱其树”……古往今来,人们喜欢将树和人相类比、相联系。今天,春回大地、满眼苍翠,也给予了人们诸多启示和感悟。
“咬定青山不放松”。凡是去过塞罕坝林场的人,都会被这一片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所震撼。6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林场建设者们住窝棚、喝雪水、啃干馍,迎风斗霜,挖坑栽树,硬是在荒沙地上营造出一块令世人瞩目的绿洲。这种韧劲,赋予了塞罕坝独特的生命力,使其成为守护京津的生态屏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干事创业的道路上,只要锚定目标、坚定信念,坚持拼搏向上,就一定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春来栽树棵棵生”。植树节处在惊蛰、春分两个节气之间,这时气温明显回升,树木根系开始活动旺盛,植树更容易成活。应抓住机会,科学种植,努力做到种一棵成一棵,种一片绿一片。截至今年3月1日,“青岛义务植树”官方微信公众号已发布31个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义务植树活动,方便市民“一键”参与。
同时,人们参与植树的方式越来越多。此前,全国绿化委提出“方便群众、重在参与、不拘形式、灵活多样”的原则,并列举了很多方法。比如,“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甚至在阳台种花种草超过3平方米都算尽到了植树义务。近年来火热的“云种树”,也是添绿护绿的重要方式之一。只要有心,处处都可为美丽中国作贡献。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四川有一片全球最大的人工古柏林,已延续千年光阴。当地人代代种、时时护、人人护。叹为观止的人工古柏林背后,是时间的力量、人民的力量。
一棵接着一棵栽,一辈接着一辈干,持之以恒地,把戈壁荒滩建设成绿洲,把 “不毛之地”变成万顷良田,让子孙后代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今日种下的一棵树苗,未来将会有浓密树荫、栋梁之材。春风正好,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植”此青绿,莫负春光。
(转自青岛宣传)